四、日記法
把觀察到的人物、場景、語言、事件、個人感受細細地實錄在本子上。每天一篇,這種方法即是日記法。這是一種寫作基本練習,有人把日記法叫做“生活素描”,或叫做“實地寫生”。它是一種創作準備,它的主要內容是研究細節,細節是作品的命脈。沒有細節,作品就幹巴無味。但細節不是憑空想象而來的,而是來自生活。積累細節必須到生活中去認真觀察體驗。社會生活中的人物談吐、風俗、家常俚短、串門閑談、風景都是日記主記的內容。當然也可以加上簡短作者評點。馬烽在《我怎樣學習寫作》一文中說:“寫日記對我文字上的提高,起了不小的作用。從五年來寫日記中,我覺得有不少收獲,單就運用文字表達自己思想上,與開始比較,就要熟練多了。在造句上、修辭上、自然而然地也有不少進步。”可見日記法練筆對初學寫作者的重要作用。
例1:“人生有用的時間知多少”(1990年7月15日)
詩人艾青寫過這樣一首詩:“離開了時間就沒有生命;生命和時間,緊密相依連;失去了時間,生命成了虛行;沒了生命,時間成了雲煙。”人的一生有用的時間有多少呢?我們探討一下這個問題的答案。
假如人的壽命是75年,可從出生到上學是7年,從上小學到大學畢業需16年,然後參加工作,加上睡眠1/3時間十餘年,用在工作上有效的時間不滿20年。人的一生有效的工作時間這麼少,我更覺得郭沫若說的這兩句話:“人世間,比青春更可貴的東西實在沒有,然而青春也最容易消逝;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速度、時間就是力量”的含義是多麼深刻。我要養成惜時的好習慣來延長我的生命,使人生有用的時間增值。
例2:“校園清晨”(1990年12月5日)
冬天的太陽變得很懶惰,6點多鍾了才從後山慢慢地爬上天邊。天剛亮我來到校園欣賞校園美麗的姿容。
霧薄薄的依戀著你,久久不願離去,給萬物披上一層潔白的清紗,清新的涼風徐徐吹來。路悄悄地睡著。丁香樹的樹枝掛著串串的“珍珠”,垂柳垂著滿頭的銀發。用手一碰,“珍珠”滾落下來落在臉上,涼絲絲的。教室、操場排滿了霜花,簡直成了冰雕的世界,美啊!可愛的自然,美啊!清晨的校園。
例3:“貓”(1991年1月1日)
我家鄰居養了一隻貓,一身潔白光亮的毛,一雙大大的眼睛像兩顆彩色斑斕的寶石,閃閃發光,一條毛茸茸的尾巴搖來搖去地討人喜歡。
小貓真是個覺迷,白天就知道睡大覺,睡覺時側臥著把身體團成圓形。望去,還以為是一個大絨球呢!
最令人喜歡的是和小貓戲耍。閑時我拿條小繩在小貓麵前擺動,它立刻前爪趴下全神貫注盯住繩子。嘴裏發出“喵喵”的聲音,好像在示威。不一會它先用一隻前爪試探性去逮繩子,當你大幅度擺動的時候,它便猛撲起來,與搖動著的繩滾在一處,令人忍俊不禁……
五、實踐法
作者從寫作角度出發,有目的地到社會生活中去觀察、體驗、研究、分析生活,取得寫作的第一手材料,正確、深刻地反映生活,這種方法叫實踐法。
實踐法是為寫作準備材料的最好方法。實踐是積累社會生活經驗,如果沒有實際生活經驗或經驗不豐富,寫出來的東西常常不切實際,幹巴巴的,甚至言之無物。如一位中學生的作文“夏夜”一文中,描繪十五的月亮景色時,由於缺乏生活經驗寫出了“滿天繁星”之詞,鬧出了生活上的笑話。漢朝文學家、史學家司馬遷就總結出“讀千卷書、行萬裏路”這一寶貴經驗。如果不是他遊曆祖國山河大川,名勝古跡,親身實地調查,他決不會寫出曆史巨著《史記》。以此可看出創作的源泉是社會生活,不參加社會實踐很難寫出膾炙人口的作品來,當然在實踐過程中對待生活要有正確態度,要熱愛生活,要做生活的主人,這樣就會事事關心。積累大量豐富的直接的材料,才能正確客觀地反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