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懲罰嚴重違背教育規律,違反教師職業道德。《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教育法律法規都有不得侮辱學生人格尊嚴,不得歧視品行有缺陷,學習有困難的兒童、少年的有關條文。現在都說要減負,但教師整體水平不提高,“心理懲罰”不杜絕,如何能減輕學生的負擔?
呼籲教師們,不要再實行“體罰”、“心理懲罰”等手段了。平等地對待孩子,給他們一個健康成長的環境。
“老師為什麼不能對我們說一句‘你真行!你很了不起’?”
“‘84人第84名’,對小孩子來說,老師這個批語是殘酷了點,那個小女孩肯定很傷心。.”16歲的高中生樂穎昱伏在她的小書桌上漫不經心地說。
“這類事情學校裏常有的呀。”樂穎昱說:“有一次,年級測驗,我們班考得不好,任課老師很生氣,先是訓斥,然後報分數,領考卷。不管你難堪不難堪,幾乎每個領考卷的同學都要被他數落。”
樂穎昱是上海市某中學高二班的學生,喜歡文學,作文很棒,理化成績一般。綜合考試少有名列前茅,但也不會墊底,按教師給學生定級方法,樂穎昱大抵算個中等生。她很少被老師點名批評或表揚,盡管她很希望自己的寫作特長能夠被老師肯定。
“看國外電視劇,常見有老師誇獎學生:‘你做得太好了!’‘你真棒!’‘你這個想法很了不起!’‘讓我們一起來試試吧!’但在我們這裏,很少能聽到老師這樣鼓勵。不小心做錯事了,不用說,等著挨批吧。如果你做得好了,老師表揚兩句,還得添上‘不要驕傲’。要麼就以你為樣板,在同學中橫向比較一下,刺激其他同學,令人尷尬。”樂穎昱問:“為什麼老師不能真誠地對我們說一句‘你真行!你很了不起!’?是不是怕影響他們的權威?”
如何麵對老師這樣的指責:“他太調皮,太不守紀律,一堂課竟提了6個問題!”
樂穎昱的猜測並非沒道理。一些教師這樣想:體罰或斥罵可以讓調皮的孩子變得聽話,讓成績差的受到鞭策——由於怕責罰而怕老師,聽老師的話,遵守紀律,勤奮學習;責罰能夠維護“師道尊嚴”。
在四川,一位年輕老師為了懲罰打架的學生,將學生帶到辦公室,通知該學生家長到學校領人。結果學生逃出學校,一夜未歸。校領導認為年輕教師簡單粗暴,停了他的班主任資格。教師很委屈,在給媒體的一封信中,他反問:“現在還要不要‘師道尊嚴’?”
“這樣的‘師道尊嚴’恐怕要不得。”華東師大教育科學院院長陳玉琨說。教師要不要有權威?要。但教師的權威是建立在與學生平等溝通基礎之上的,教師應以自身的學識和人格魅力贏得學生的尊嚴。
樂穎昱的話更直接:“現在,誰也別想糊弄我們。哪個老師有真學問,教育方法好,哪個老師水平臭,我們都知道。整天板個臉,端個架子,能讓我們信服嗎?”
強調所謂“師道尊嚴”,也就是強調了一種不平等,強調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從屬關係,抑製了學生的創造力。陳教授曾碰到的一件事,令他啼笑皆非:某中學一班主任要一位家長好好管教孩子,“他太調皮,不守紀律,一堂課竟提了6個問題”。家長摸不著頭腦,請教陳教授。陳教授回答:“好辦,你鼓勵他一堂課提12個問題!”
“全班50人,排出前三名並極力表揚,這是不是暗示其他孩子:你是失敗者?”
給學生排名次。罰調皮的學生抄書、抄作業,成績差的同學被老師劃為另類,每個學生分屬什麼等級,你從老師的眼裏可以讀到……
樂穎昱很明白自己是個中等生,“中等生和優等生的待遇就是不同,”她說:“我念小學的時候,因為成績好,老師對我很寬容。一次我們去郊區玩,夜晚在旅館住宿,我害怕一個人睡,就向老師提出和好朋友一起睡,老師立刻同意了。入睡前,好朋友說:‘也隻有你能得到老師的恩準。’那時,我體會不到好朋友的心情。現在想起來,老師這種不公平態度會給學生帶來多大的傷害!”
“其實,都是孩子,再差能差到哪裏去?”上海浦東三林中學劉雲龍老師說。有30教齡的劉老師帶了好幾屆所謂“差生班”,了解“差生”的心理。1994年,劉老師剛從安徽應聘到這個中學,所帶的“差生班”全校聞名。
“他們從各班中挑出,組成一個新的班級,被貼上了一個無形的標簽——‘我是差生’。學生們都有一種被遺棄、被排斥的感覺。他們是校園裏的弱勢群體。心理上的弱勢需要,更多地被外在極端行為掩蓋,因此他們愈加敵視教師,無視學校紀律。我第一天上課,他們東倒西歪地坐著,挑釁地望著我。我逐個點出他們的優點,孩子們很吃驚,不知不覺就坐正了。第二天,這群學生把教室打掃得幹幹淨淨,想從被發現的優點重新開始。”
陳玉琨教授最反對給學生排座次、貼標簽,“全班50人,你排出了前3名,並極力表揚他們的成功,那麼剩下的呢?是不是會得到這樣的心理暗示——你們是失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