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80年代,黃宗英經常在《收獲》、《十月》、《人民文學》等著名期刊上發表文學作品。而那個時候正是我對文學最感興趣的時期,黃宗英是我當時最喜歡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情文並茂、詩意怏然,她的每一篇作品都產生過非常大的影響。現在記得比較清楚的有她的報告文學《大雁情》、《桔》、《美麗的眼睛》、《小木屋》。馮亦代是著名翻譯家、作家、編輯出版家。讀過他的一些散文,但是印象不是特別深刻。1993年,他以80歲高齡和年近70歲的黃宗英結為白發伉儷,一時傳為佳話。他和黃宗英合著的《命運的分號》、《歸隱書林》我讀過,其中《歸隱書林》曾經是我案頭的常備。馮亦代已經於2005年去世,黃宗英現在也以86歲高齡經常在醫院出入。衷心的祝願她老人家健康長壽,給我們寫出更多膾炙人口的作品。
由這些前輩作家及其作品聯想到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讓我思緒萬千。從懵懂少年到年過天命,這些年一直受到傳統文明和現代文化的侵潤和熏陶,使我對那些流傳千古的文學名篇愛不釋手,千方百計的找來學習和閱讀。然而浩如煙海的典籍,是我們窮盡一生也難窺其萬一的。但僅就是接觸到的這些,也足以讓我受用終身了。從《詩經》、《孟子》、《莊子》到楚辭漢賦;從建安風骨到南北朝民歌;從唐詩宋詞到元代散曲雜劇;從明清小說到現當代文學的百花齊放。這些燦若星海的文學瑰寶,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和思想源泉,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精神家園。
這些燦若群星的文學巨匠留給我們的詩文,曾經讓我一次次的得到營養和灌溉,他們的人生經曆和作品所表達的精神,深植於我的靈魂之中,使我的生命和生活有了靈氣和詩意。
每一次的閱讀,每一次的回憶。都讓我如數家珍、欣喜若狂。在享受文化大餐的同時,思想得到了新的啟迪、精神得到了一次升華、生命之樹得到了又一次的滋潤。閱讀這些經過時間檢驗的藝術精品,既豐富了我的文學素養,也給我提供了與這些文學大師進行心靈交流的機會。通過這些閱讀和交流,我們有了繼承和傳播的底蘊和動力。感謝李景端先生和他這本《如沐春風》,讓我想到了這麼多偉大的人物,重溫了閱讀他們作品的快感。使我進一步加深了對中化文化的無比熱愛,也促進了我在以後的歲月裏吸取中化文化脊髓的自覺性。
外邊寒風刺骨,室內春意怏然。這種溫暖不隻是因為有暖氣,更重要的是那些文學大師和他們的作品,讓我在這個物欲橫流的世界裏,找到了一塊靈魂的棲息之地。如沐春風——這就是我此時此刻最最深切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