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生物學
明清兩代在我國文化史上的一個重大貢獻,便是對幾千年浩如煙海的典籍文物進行了收集、訂正、考辨和編纂,顯示了統一的封建帝國的博大氣象。其中在生物學方麵,其整理和創新工作也是空前的,許多文化人也為此付出畢生精力,取得了我國古代史上的最高成就。
明末清初一些重要作物開始傳入我國,使我國植物種類有所增多,隨之出現的植物圖譜和專著,以及對水生動物的研究利用和本草學方麵的建樹,展示了這一時期我國生物學的最高水平。
在原始社會,我國的糧食品種主要有:粟、黍、稻、大豆、大麥、小麥、薏苡等。北方以種植粟、黍糧食品種為主,南方以種植水稻為主。
明末清初,隨著中外交流的增多,一些重要的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開始傳入我國。在這之後植物的種類也在增多。
整個明清時期傳入的重要植物,包括糧食作物、蔬菜作物和經濟作物。其中,甘薯、玉米、煙草的引入,對我國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影響很大。
明代萬曆年間,福建省長樂縣青橋村人陳振龍,年未到20歲中秀才,後來鄉試不第,遂棄儒從商,到呂宋島經商。呂宋島就是現在的菲律賓。
在呂宋島,陳振龍見當地到處都種有甘薯,可生吃也可熟食,而且還容易種植。他聯想到家鄉時常災害,食不果腹,就用心學會了種薯的方法,並出資購買薯種。
1593年農曆五月,陳振龍密攜薯藤,避過出境檢查,經7晝夜航行回到福州。
當時正值閩中大旱,五穀歉收,陳振龍就讓兒子陳經綸上書福建巡撫金學曾,推薦這種適應性很強,不與稻麥爭地,耐旱,耐瘠薄的高產糧食作物。
陳振龍父子根據金學曾覓地試種的建議,在達道鋪紗帽池舍旁空地試種。4個月後,甘薯便收獲,可以用來充饑。
金學曾聞訊大喜,於次年傳令遍植,解決閩人缺糧問題。他又在陳經綸所獻《種薯傳授法則》基礎上,寫成我國第一部薯類專著《海外新傳》,宣傳甘薯好種、易活、高產的優點,並傳授種植方法。
在金學曾的鼓動下,福建各縣如法推廣。種甘薯的地方,災害威脅都大為減輕。
福建人感激金學曾推廣之德,將甘薯改稱“金薯”,因其由外國引進,又稱“番薯”。因地下塊如瓜,我國北方又稱“地瓜”。後來,陳振龍後代又傳種到浙江、山東、台灣等地。陳振龍五世孫陳世元又撰《金薯傳習錄》傳世。清代,金薯種植推廣到全國各地。
為紀念陳振龍引進薯種和金學曾推廣種植的功績,福建人曾在福清縣建立“報功祠”。清代道光年間,福州人何則賢在烏石山建“先薯亭”以為紀念。陳振龍被稱為我國的“甘薯之父”。
陳振龍把甘薯引入了我國,並改善了我國農作物的結構和食譜,成為我國舊時代度荒解饑的重要食物之一。
另據記載,甘薯傳入我國有3條途徑:一是葡萄牙人從美洲傳到緬甸,再傳入我國雲南;二是葡萄牙人傳到越南,東莞人陳益或者吳川人林懷蘭再傳入廣東;三是西班牙人從美洲傳到呂宋島,長樂人陳振龍再傳入我國福建。
不管怎麼說,我國引種番薯第一人之功,林懷蘭、陳振龍和陳益均可享此美譽。他們各自引種,互不關聯,但都為緩解當時國人的溫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在我國農業發展史上有重要意義。
特別值得指出的是,明代著名學者、農學家徐光啟為甘薯在全國推廣不遺餘力的工作。他把甘薯的優點歸納為“十三勝”,自己親自動手進行引種試驗,努力研究解決薯種的收藏越冬問題。
他先用木桶竹藤把薯種運到北方,然後又提出利用窖藏的方法,從而解決了薯種在北方的越冬問題。
經過各地農民的辛勤實踐,終於較好地解決了北方第二代薯種的問題。甘薯很快在大江南北廣泛種植,成為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
徐光啟還總結編寫了《甘薯疏序》一書,隻可惜,此書在後來失傳。該書對甘薯的宣傳推廣、生物學特性的認識和種植技術改進提高起到了良好作用。
甘薯隻是明清時期傳入的國外農作物品種之一。整個明清時期傳入的重要植物主要有:糧食作物甘薯、玉米和馬鈴薯;蔬菜作物有西紅柿、辣椒、甘藍和花椰菜等;經濟作物有煙草和向日葵等。
這些植物的引進,與明清時期的社會環境有關。在當時,我國人口增殖較快而又災荒頻繁。一些學者曾在明代寫下不少植物專著幫助救荒。
但是煮食野菜的方法隻是杯水車薪,而對於大規模的饑荒而言,這種煮食野菜方法的作用畢竟是非常有限的,而且這類植物從味道、營養和毒性等方麵考慮,局限性也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