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尋找新的適應性廣、抗逆性強、產量高的糧食作物,是擺在當時社會麵前的重要問題。
而甘薯的傳入,就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人們的吃糧問題。其他植物如玉米、馬鈴薯、西紅柿等的傳入,對我國農作物種植結構產生了很大影響。
玉米原產於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和秘魯沿安第斯山麓一帶。它的傳入也在明代末期。
明代嘉靖年間學者田藝衡的《留青日劄》中將玉米稱為“禦麥”。書中寫道:“禦麥出西蕃,舊名‘蕃麥’,以其曾經進禦,故名‘禦麥’。”
此外,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也記載有玉米,並附有一幅不太準確,但大體反映出玉米特征的寫生圖。徐光啟的《農政全書》也有記述。一般認為玉米傳入我國的途徑有3條:一條是由東南亞經閩廣傳入內地;一條是從印度、緬甸入雲南;一條是經波斯、中亞至甘肅的西北路線。
在18世紀中期至19世紀初期,玉米已在我國大規模推廣,這與玉米適應性廣,耐瘠薄,產量有保障,適於在當時許多新開墾的山地上推廣有關。另外在育種上也有了突破,出現了適應我國各地的新品種,因使玉米成為我國僅次於稻麥的重要糧食作物。
馬鈴薯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及其附近沿海一帶的溫帶和亞熱帶地區。傳入我國後它的稱號極多。在東北地區叫“土豆”,華北地區叫“山藥蛋”或“地蛋”,西北地區叫“洋芋”或“陽芋”、“洋山芋”,廣西人稱之為“番鬼慈姑”,廣東人稱之為“荷蘭薯”,江浙一帶叫它“洋番芋”。
馬鈴薯在徐光啟以前已傳入中國,因為徐光啟所寫的《農政全書》中記載有“土豆”。在《農政全書》卷28記載有下述一段話:
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黃獨。蔓生葉如豆,根圓如雞卵,內白皮黃……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洗膩衣,潔白如玉。
由此可見,土豆的引進在1633年前無疑。更準確地說,馬鈴薯在1628年前已傳入中國,並且廣為人知,普遍栽種,因為1628年為《農政全書》出版的大致時間。
馬鈴薯傳入我國的時間至今頗有爭議,各種說法之間差距較大,這一文化疑案還有待新材料的發現和學者們的深入研究。
西紅柿原產於中美洲和南美洲,產地名稱叫做“番茄”,是明代時傳入我國的。很長時間作為觀賞性植物。當時稱為“番柿”,因為酷似柿子,顏色是紅色的,又來自西方,所以有“西紅柿”的名號。明代官員王象晉成書於1621年的《群芳譜》記載:
番柿,一名六月柿,莖如蒿,高四五尺,葉如艾,花似榴,一枝結五實或三四實,一數二三十實。縛做架,最堪觀。來自西番,故名。
清代末年,我國人才開始食用番茄。
辣椒起源於中南美洲熱帶地區的墨西哥、秘魯等地,是一種古老的栽培作物。傳入我國有兩條路徑,一是聲明遠揚的絲綢之路,從西亞進入新疆、甘肅、陝西等地,率先在西北栽培;一是經過馬六甲海峽進入我國,在南方的雲南、廣西和湖南等地栽培,然後逐漸向全國擴展。
甘藍起源於地中海至北海沿岸。而我國最早的記述是清代植物學家吳其濬撰的《植物名實圖考》,當時有稱“回子白菜”。估計其傳入途徑為“絲綢之路”,以後再從西北至華北,時間約在19世紀之前。至於紫甘藍傳入我國的時間更短,估計不到100年。
花椰菜原產於地中海東部海岸,約在清代光緒年間引進我國。又名花菜、椰花菜、甘藍花、洋花菜、球花甘藍。有白、綠兩種,綠色的叫“西藍花”、“青花菜”。
煙草產地大致有亞洲、非洲、南美洲這三地,也是明代末期傳入我國的。據明代醫學家張景嶽撰《景嶽全書》記載,煙草在明代萬曆年間傳到東南沿海的福建、廣東,隨後江南各省都有栽種。煙草在引入我國後,由於其本身具有可用為嗜好品的特點,很快就在全國各地推廣。在其引進和發展過程中,人們對其利害關係就聚訟紛紜。一方麵,煙草給人類的身體健康造成巨大危害;另一方麵,它又確有點驅寒祛濕的作用。在生物學中,它是遺傳學的良好的實驗材料。
向日葵原產北美洲。就目前所能查到的多部地方誌情況來看,明代纂修的方誌物產中有不少關於向日葵的記載,因此明代中後期,向日葵在我國部分省份種植是比較主流的一種說法。
總之,明清時期傳入的這些植物,不但是增加了我國作物種類,同時對於我國農業生產和國民經濟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