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專啃硬骨頭——反坦克導彈(1 / 2)

坦克自從誕生以來,就成為了戰場上的攻防利器。它用其堅硬無比的鋼鐵橫衝直撞,所向披靡。對於如何對付這種巨大的戰場“恐龍”,也成為了攻守雙方必須麵對的難題。

自從導彈出現以後,人們就想把這種精確的智能武器用於反坦克。在1950年代法國研製了第一種反坦克導彈,並在阿爾及利亞戰場上使用。到現在,反坦克導彈已經發展了4代。

第一代導彈是有線製導的型號,當時的導彈都拖著長長的導線,這種導線很細,也很結實。導彈操作人員通過導線控製導彈的飛行,命中精度很高。但是射手很容易遭到敵人的打擊,導彈的飛行速度也很慢。

現在服役的主要是第三代反坦克導彈,主要有美國的“標槍”、“陶式”、“地獄火”法國和德國聯合研製的“米蘭”等。

反坦克導彈有不同的發射方式,“標槍”是一種便攜式肩扛導彈。而“地獄火”則是一種重型反坦克導彈,其在A-10雷電攻擊機和阿帕奇直升機上裝備。下麵我們介紹一下單兵使用的“標槍”導彈。

1.美國“標槍”導彈

“標槍”導彈是美國最新式的反坦克導彈,1989年開始研製,目前已經裝備部隊。這種導彈是為了替換美軍第一代便攜式反坦克導彈“龍”。

“龍”式導彈精度很差,而且難以對付移動目標。美軍1989年決定研製一種新的更加精準和輕便的反裝甲導彈,洛克希德馬丁和雷神公司聯合研製的“標槍”博得了陸軍的青睞。

“標槍”最大的優點是它是一種“發射後不管”導彈,這使得導彈射手的生存能力大大提高。因為把導彈發射出去以後,射手就可以隱蔽起來,躲避敵人的反擊。如果不隱蔽,敵方反擊的炮火一般會在7秒鍾或更短的時間內降臨。

傳統肩射式反坦克導彈均是指令製導的,為了命中坦克,士兵必須瞄準目標並且引導導彈飛行。發射這樣的導彈通常會發出很大的聲響,煙霧及碎片會從導彈的發射管尾部衝出,這樣很容易導致敵人發現導彈的來源並進行還擊,士兵必須要麼擊毀坦克要麼放棄這次攻擊。

但是“標槍”采用紅外和光學製導,導彈發射後,它會自主製導飛向目標。這樣,士兵可以迅速移動以躲避敵方還擊火力或快速準備下一輪攻擊。

“標槍”製導係統的核心是一組數字成像芯片,其能夠探測出戰場上物體所發出的不可見的紅外射線。士兵使用光學或紅外觀察器瞄準目標。步兵發現目標後按下發射按鈕,導彈成像芯片捕獲目標電子圖像,然後自行從發射管中發射。在導彈飛向目標途中,其攝像係統每秒獲取目標的新圖像並與其存儲器內的圖像進行匹配。如果目標移動,導彈仍會鎖定它直至摧毀。

“標槍”發射後的飛行高度很高,最後是從坦克上方進行攻擊。“頂部攻擊”使得導彈規避了坦克所采取的普通對抗手段,如產生煙霧以混淆導彈及士兵的視線。更重要的是,“標槍”所攻擊的是坦克裝甲最為薄弱的地方。

在伊拉克戰爭中,美陸軍、海軍陸戰隊以及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都裝備了“標槍”,其有效射程為2500米。但是,“標槍”也可以攻擊65米遠的目標,這就使得它比較適於在狹小地區作戰,如巷戰。

美國的“標槍”導彈以“發射後不管”的能力來提高戰場的生存力,而俄羅斯的“短號”反坦克導彈則在增加導彈的飛行速度和減少暴露時間上下足了功夫。

2.俄羅斯“短號”反坦克導彈

在伊拉克戰場,美軍的主戰坦克可以說是肆無忌憚,沒有敵手。因為伊拉克遊擊隊手中的火箭筒和大部分反坦克導彈都難以對裝備有1000多毫米裝甲的M1A2坦克構成威脅。但是,美軍的主戰坦克也有克星,這就是俄羅斯的“短號”反坦克導彈。

首先不得不說這是一種非常先進的導彈,因為它操作非常簡單,這使得它在廣大發展中國家大有市場,用俄羅斯人的話說“隻要會打鳥,就會使用‘短號’”。另外,這種導彈的價格非常優惠,一枚“標槍”可以買半打“短號”。

“短號”是俄羅斯圖拉儀器設計局發展的第三代遠程反坦克導彈,它在射程、反應速度、飛行速度和破甲能力方麵是同類導彈中最好的,隻是在製導係統、攻擊方式方麵較為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