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千手觀音”——蜈蚣(1 / 1)

它們是五毒之首,令無數的動物微風喪膽的。它們的身體雖然不大,但是卻密密麻麻地長滿了腳,給人一種不寒而栗的感覺。它們是誰?它們就是“千手觀音”——蜈蚣。

明星名片:

蜈蚣是蠕蟲形的陸生節肢動物,屬節肢動物,是門多足綱。蜈蚣的身體是由許多體節組成的,每一節上都有一對足,所以叫作多足動物。白天,它們會隱藏在暗處,到了晚上才會出去活動,它們通常以蚯蚓、昆蟲等動物為食。蜈蚣與壁虎、蠍、蛇、蟾蜍並稱“五毒”,並且位居五毒首位。

蜈蚣喜歡棲息於陰暗潮濕的地方,主要分布在江蘇、四川、浙江、湖北、安徽、河南、陝西、湖南、廣西、廣東、等地。主產於湖北的荊州、孝感、鄖陽、宜昌、等地市及老荊門、河口、棗陽、襄樊、等市的部分縣,全省每年的收購量占全國的80%以上,產品暢銷全國並出口;江蘇、安徽、浙江、湖南、河南、很少大量的收購,多為自產自銷。70年代,浙江開始人工試養,但因為病害,天敵,食料等尚未完全解決的問題,試養進展的非常緩慢,並不能提供商品。到目前為止仍靠捕捉野生蜈蚣藥用,供應偏緊。蜈蚣呈扁平的長條形狀,長度約為9~17厘米,寬度約為0.5~1厘米。整個身體由22個環節組成,最後一節又細又小。頭部有兩節呈暗紅色,有1對觸角和一對毒鉤;背部多為棕綠色或墨綠色,伴有光澤,並有2條縱棱;它們的腹部為淡黃色或棕黃色,皺縮;自第二節起,每個體節都長有腳1對,長在兩邊,呈黃色或者紅褐色,彎彎的像鉤子的形狀。質地非常的脆弱,這些斷麵般有裂隙。它們一般氣味微腥,並且伴有特殊性的刺鼻的臭氣,味辛而微鹹。

整個質量的好壞以身幹、蟲體是否條長完整、頭紅身綠者為主要基準。蜈蚣是一種常用的重要藥材,性溫,味辛,有毒。具有通絡止痛、息風鎮痙、攻毒散結、的作用和功能。對於風濕頑痹、瘡瘍、小兒驚風、瘰鬁、抽搐痙攣、半身不遂、中風口眼歪斜、破傷風症、毒蛇咬傷等都會有很強的功效。

蜈蚣的第一對腳的形狀非常像鉤子,十分銳利,鉤端長有毒腺口,一般被稱為齶牙、牙爪或毒肢等,能排出大量的毒汁。一旦被蜈蚣咬傷後,其毒腺就會分泌出大量的毒液,順著齶牙的毒腺口注入被咬者的皮下,從而致使其中毒,一般在1.5毫米~34毫米的長度之間。常見的藥用蜈蚣是屬於大型唇足類的多足動物,一般隻有1對顎足和21對步足;“錢串子”是蜈蚣近親,學名蚰蜒,一般隻長有1對顎足和15對步足;“石蜈蚣”也隻張有15對步足。還有一些蜈蚣的步足又多又短,它們有的有35對、有的有45對,最多的時候可以達到191對,真是不折不扣的多足大王。

蜈蚣生性害怕劇烈的日光,通常晝伏夜出,喜歡生活在溫暖、避雨、陰暗、空氣流通的地方。它們主要生活在石頭密布的低山地帶。平原地區和寒冷的極地地區雖然也有分布,但是較數量來說,要少的很多。相比之下,蜈蚣還是比較喜歡生活在丘陵地帶和多沙土的地區,白天潛伏在牆腳邊、磚石縫隙和成堆的雜草、樹葉、腐木等陰暗角落裏,它們在明月當空的夜間出來活動,尋找青蟲、蜘蛛、蟑螂等作為它們的食物。

等到10月天氣轉冷的時候,它們就鑽入背風的向陽山坡的泥土中,潛伏於離地麵約12厘米深的土中越冬,直至第二年的驚蟄後,隨著天氣轉暖又開始出來活動覓食。蜈蚣鑽縫能力極其的強大,它往往能夠以扁平的頭板和靈敏的觸角對縫穴進行試探,一般的岩石和土地的縫隙大多能夠通過或者是供它們棲息。有時候,它們聚集的密度過大或相互之間的驚擾過多時,也可能引起它們的互相廝殺而出現死亡。但是在人工養殖的條件下,在餌料和飲水充足的情況下,它們也可以幾十條的共居在一起。

蜈蚣是一種典型的肉食性動物,性情異常的凶猛,它們的食物範圍也相當的廣泛,尤其喜歡吃小昆蟲類。它憑借著它那能射出毒液的顎爪,甚至可殺死比自己大許多的動物。當然,不可避免的有時也會出現同種互相殘殺而中毒致死的現象。蜈蚣所食的昆蟲很雜,有蟋蟀、蟬、蝗蟲、蚱蜢、金龜子以及各種蜂類、蠅類,甚至可食蚯蚓、蜘蛛、蝸牛以及比其身體大得多的蛙、雀、蜥蜴、鼠及蛇類等。在早春食物缺乏的時候,為了充饑它們也吃少量青草和一些苔蘚的嫩芽。人工飼養時食物新鮮,養成了它們養尊處優的壞習慣,稍有腐敗它們就不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