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輪船與航海(1 / 3)

輪船是伴海而生的,因此講到輪船,我們不能不提起航海。輪船與航海有什麼關係呢?航海有時怎樣發起的呢?下麵就讓我了解輪船與航海方麵的知識。

1.海上的悠悠歲月——航海時代

在海上航行,對於遠古人類來說,是一件新奇且危險的事情。但是到了今天,航海對於我們來說,已不再陌生。那麼,在它一路發展的過程中,又經曆了哪些呢?

(1)早期航海活動

人類最遲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經有了航海活動,中國的航海活動出現得很早。中國在新石器時代創造的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的器物,已經在中國澎湖島的良文港和台灣島的高雄被發現,這說明,我們的祖先在那時候已經有從一塊陸地通過水上到達另一塊陸地的本領了。

世界的航海活動也很早就出現了。據說,在公元前4世紀下半葉,希臘航海家皮忒阿斯就駕舟從現在的法國馬賽出發,沿伊比利亞半島和今法蘭西海岸,再沿大不列顛島東岸向北探索,航行到達粵克尼群島,並由此折向東到達易北河口,這也是西方最早的海上遠程航行。在此之前,地中海內的航行活動也相當頻繁,並且還經常發生海戰。公元前490年發生的曆史上有名的希波戰爭中,希臘就曾以數百艘長約39米、3層槳座的戰艦抵抗波斯艦隊。

那個時代的航海人員,無論東方的還是西方的,都隻掌握了初級的引航技術,即憑借對地形和水勢的辨認來計算遠近,通過觀測日月星辰來判別方向。

(2)指南針和燈塔

指南針在航海上的應用,可以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重大突破。宋代在遠洋航行方麵沒有什麼擴展,但在航海技術方麵卻有劃時代的創新。指南針在船上的應用,成為航海技術上的重大創新與突破。指南針由中國發明創造的,把指南針應用到船上也從中國開始,這是值得每個中國人驕傲和自豪的。指南針在航海事業中的使用,不僅解決了惡劣天氣下海上方向的辨別,而且為儀器導航開辟了道路,人類從此真正擺脫了海岸的羈絆,馳騁在更加廣闊的海域中。而航海技術的提高,反過來又促進了指南針的改善和發展,人們創造出更適用於航海的羅盤。羅盤在12世紀通過阿拉伯傳入歐洲,於是,歐洲海員也開始使用羅盤。現在船上通用的羅盤,則是經過19世紀末英國科學家開爾文改進之後的羅盤。

1732年,英國開始在泰晤士河口設置一艘小船,在橫桁上懸掛一盞燈,用來指引行船,這便是第一艘燈船。獨立戰爭前的1767年,美國在特拉華河布設浮標,之後在1820年換用圓柱形浮標。同年,在東部切薩皮克灣設置第一艘燈船。1850年,美國國會規定水路標誌的顏色和編號製度。到了19世紀末,鈴聲、汽笛、燈光浮標相繼問世。1910年,在紐約安布路斯水道設置了用高壓電石氣的發光浮標,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效果。因而,燈船發展成燈塔,並一直沿用至今,為過往的行船提供了很多的便利。

然而,東西方航海事業大發展的時代則是公元15世紀之後。

(3)鄭和七下西洋

中國的航海技術,經過漢、唐、宋、元幾代人的積累和創新,到明代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海上交通已經非常繁榮。1405~1433年,即明朝永樂至宣德年間,中國航海史上出現了一個高峰,那就是鄭和率領船隊七下西洋。

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鄭和率領船隊從南京龍江港起航,經太倉出海,開始第一次下西洋。永樂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國。據資料記載,第一次下西洋人數有27800人。

鄭和第二次下西洋: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鄭和率領船隊出發,到達文萊、泰國、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錫蘭山迎請佛牙,隨船帶回。永樂七年夏(1409年)回國。據資料記載,第二次下西洋人數有27000人。

鄭和第三次下西洋:永樂七年九月(1409年10月),從太倉劉家港起航,姚廣孝、費信、馬歡等人會同前往,到達越南、印度、馬來西亞等地,回國途中訪錫蘭山。永樂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國。

鄭和第四次下西洋:永樂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鄭和率船隊出發,隨行有通譯馬歡,繞過阿拉伯半島,首次航行東非麻林迪。永樂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國。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來中國進獻“麒麟”(即長頸鹿)。第四次下西洋人數,根據資料記載有27670人。

鄭和第五次下西洋:永樂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鄭和第四次出發,隨行有蒲壽庚的後代蒲日和,途經泉州,到占城、爪哇,最遠到達東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國家。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國。

鄭和第六次下西洋: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船隊第五次出發,往榜葛刺(孟加拉),中道返回。永樂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國。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熾即位,由於經濟空虛,仁宗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動。

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宣德五年閏十二月(1431年1月),鄭和寶船從龍江關(今南京下關)起航,返航後,鄭和因勞累過度於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裏去世。船隊由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數,據資料記載有27550人。

鄭和先後七次下西洋,曆時近30個寒暑,經過30多個國家,最遠航程到達非洲東岸(現今的索馬裏和肯尼亞一帶)。鄭和下西洋,促進海外貿易擴大,帶動了中外經濟交流與發展。鄭和下西洋,傳播中華文明,促進了中外文化的雙向交流和共同進步。鄭和下西洋,推行親仁善鄰,鞏固和發展了中國與亞非國家的友好關係。28年間,鄭和船隊始終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對外政策,發展與各國的友好關係,在中國與亞非國家之間架起了友誼的橋梁,進一步樹立了中國和平友好形象。

鄭和船隊的遠航,標誌著明代中國的航海技術已達到相當完善的程度。鄭和下西洋,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時間早、規模大、技術先進、活動範圍廣的洲際航海活動,比哥倫布到達美洲大陸的航行早了87年,比達·伽馬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的航行早了92年,比麥哲倫的環球航行早了114年。鄭和下西洋時的船舶建造、天文航海、地文航海、季風運用和航海氣象預測等方麵的技術和航海知識,在當時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鄭和下西洋不僅是中國古代航海事業的頂峰,也是世界航海業發展的裏程碑。

(4)迪亞士、達·伽馬的航海活動

在馬可·波羅的遊記裏,東方被描繪成遍地黃金、富庶繁榮的樂土,這引起了西方到東方尋找黃金的熱潮。然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崛起,控製了東西方交通要道。他們對往來過境的商人肆意征稅勒索,加上戰爭和海盜的掠奪,東西方的貿易受到嚴重阻礙。到了15世紀,葡萄牙和西班牙完成了政治統一和中央集權化的過程,他們把開辟到東方的新航路作為重要的收入來源。這樣,兩國的商人和封建主就成為世界上第一批殖民航海者。

差不多與鄭和下西洋同一時期,葡萄牙親王亨利於1420年在他任阿爾加維總督時辦了一所航海學校,專門傳授航海、天文和地圖繪製等科學知識,並向海上派遣遠征隊。1487年,遠征軍在船長迪亞士的帶領下,到達了非洲最南端——這個當時被稱為“暴風角”的地方。葡萄牙國王認為,既然遠征軍能到達這裏,那就有到達東方印度的希望,於是把這個地方更名為“好望角”。果然,在9年後,葡萄牙又一個船隊在船長達·伽馬的率領下,於1497年秋從葡萄牙首都裏斯本出發,再沿非洲西海岸南下,繞過好望角,於1498年抵達印度的卡利卡特。1499年,船隊按照原路安全返回裏斯本。從此,葡萄牙的船舶就經常取道好望角,駛向東方進行貿易。

(5)哥倫布、亞美利哥發現新大陸

當葡萄牙人熱衷於一條繞過非洲南端到印度去的全程水路時,意大利航海家哥倫布在地圓學說的影響下,設想向西直駛,渡過海洋,或許可以更迅速地和更容易地到達東方的印度、中國和日本。在這一理論設想下,哥倫布得到了西班牙國王斐迪南和王後伊薩伯拉的援助,並於1492年8月率領三艘圓首方尾的小帆船從帕洛斯出發,向西航駛,以期望到達印度。1492年10月,哥倫布終於發現了開辟新航路陸地聖薩爾瓦多,他以為這就是印度附近的一個海島,然而這隻是巴哈馬群島的一個島。當時,哥倫布並沒有意識到他所登岸的是一個新大陸。

哥倫布雖然是第一個登上這個大陸的歐洲人,但他卻不是第一個認識這是一個新大陸的人。認識它是新大陸的是另一個意大利航海家亞美利哥。亞美利哥於1499~1500年與人合作,橫渡大西洋,到達南美洲的亞馬遜河口。當他於1501~1502年第二次到達這塊大陸的時候,證實了這裏並不是亞洲,而是一個新的世界,後人便以他的名字命名這個洲為亞美利加州。

(6)麥哲倫的環球航行

①橫渡大西洋

1519年9月20日,注定是個被曆史載入史冊的日子,麥哲倫率領著擁有五條船和270名水手的船隊出發了。船隊在大西洋中航行了70天,11月29日到達巴西海岸,並於第二年的1月10日來到一個無邊無際的大海灣。船員們以為到了美洲的盡頭,並可以順利進入新的大洋,但是經過實地調查,那隻不過是一個河口,即現在烏拉圭的拉普拉塔河。

1520年3月底,此時的南美已經是隆冬季節,麥哲倫率領的船隊駛入聖胡安港準備過冬。由於天氣寒冷,糧食短缺,船員情緒十分頹喪。船員內部發生叛亂,三個船長聯合反對麥哲倫,不服從麥哲倫的指揮,並責令麥哲倫去談判。麥哲倫派人假意去送一封同意談判的信,並趁機刺殺了叛亂的船長官員。

不久,麥哲倫在聖胡安港發現了大量的海鳥、魚類和淡水,船員的補給也很快得到了解決。同時,麥哲倫發現附近還有當地的原住居民。這些人體格高大,身披獸皮,他們的鞋子也很特別,把濕潤的獸皮套在腳上,且長至膝蓋,雨雪天就在外麵再套一雙大皮靴。因此,麥哲倫把他們稱為“大腳人”,並以欺騙的方式逮捕了兩個“大腳人”。麥哲倫把他們戴上腳鐐手銬關在船艙裏,作為獻給西班牙國王的禮物。

②穿越美洲

1520年8月底,船隊駛出聖胡安港,沿大西洋海岸繼續南航,準備尋找通往太平洋的海峽。經過3天的航行後,船隊終於在南緯52度的地方發現了一個海灣。麥哲倫派兩艘船隻前去探察,希望查明通向太平洋的水道。然而,這天晚上便遇到了一場風暴,狂飆呼嘯,巨浪滔天,派往的船隻隨時都有撞上懸崖峭壁和沉沒的危險,如此緊急的情況持續了兩天。說來也巧,就在這風雲突變的時刻,他們找到了一條通往太平洋的峽道,即後人所稱的麥哲倫海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