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哲倫率領船隊沿麥哲倫海峽航行。峽道彎彎曲曲,時寬時窄,兩岸山峰聳立,奇幻莫測。居住在海峽兩岸的土著居民,喜歡燃燒篝火,於是形成一種白日藍煙縷縷,夜晚一片通明的景象,好像專門為麥哲倫的到來而安排的儀仗隊,麥哲倫高興極了,由於他在夜裏見到陸地上的火光點點的,便把海峽南岸的這塊陸地命名為“火地”,這就是今天智利的火地島。
經過20多天艱苦迂回的航行,麥哲倫率領的船隊終於到達海峽的西口,走出了麥哲倫海峽,眼前頓時呈現出一片風平浪靜、浩瀚無際的太平洋。
③進入太平洋
當歐洲人的商業活動頻繁出入於大西洋的時候,其實他們還不知道太平洋的存在。這個比大西洋古老得多的、地球上最大的水體,它臥伏在亞洲之東、美洲之西的巨大海盆上,那時還不曾有歐洲人闖入過。16世紀初,西班牙探險家在巴拿馬西岸的高山上,發現了新大陸和亞洲之間,有一個宏偉的大洋,當時,歐洲人將其稱為“大南海”。
船隊在100多天的航行中,一直沒有遭遇到狂風大浪,因此麥哲倫的心情非常輕鬆。好像上帝幫了他大忙,於是麥哲倫就給“大南海”起了個吉祥的名字,叫“太平洋”。在這遼闊的洋麵上,看不見陸地,遇不到島嶼,食物短缺,船艙裏的淡水也越來越淺。為了活命,他們連蓋在船桁上的牛皮也拿來充當食物,有時,他們甚至靠吃木頭的鋸末粉來維持生命。
1521年3月,船隊終於到達三個有居民的海島,這些小島是馬裏亞納群島中的一些島嶼。島上土著人皮膚黝黑,身材高大,他們赤身露體,卻戴著棕櫚葉編成的帽子。島上的居民很熱心,他們給船員們送來了糧食、水果和蔬菜,在驚奇之餘,船員們對居民們的熱情無不感到由衷的感激。但由於土人們從未見到過如此壯觀的船隊,對船上的任何東西都表現出相當的新奇感,於是從船上搬走了一些物品,船員們發覺後,便大聲叫嚷起來,把他們當作強盜,還把這個島嶼命名為“強盜島”。當這些島民偷走係在船尾的一隻救生小艇後,麥哲倫非常生氣,他帶領一隊武裝人員登上海岸,並開槍打死了7個土著人,放火燒毀了幾十間茅屋和幾十條小船。這也是麥哲倫的航行日記上很不光彩的一頁。
船隊往西繼續航行,來到現在的菲律賓群島。此時,麥哲倫和他的同伴們終於首次完成橫渡太平洋的壯舉,證實了美洲與亞洲之間存在著一片遼闊的水域,且這個水域要比大西洋寬闊得多。哥倫布首次橫渡大西洋隻用了一個月零幾天的時間,而麥哲倫在天氣晴和、一路順風的情況下,橫渡太平洋卻用了一百多天。
麥哲倫首次橫渡太平洋,在地理學和航海史上掀起了一場革命。他的航行證明地球表麵大部分地區並不是陸地,而是海洋。世界各地的海洋不是相互隔離的,而是一個統一的完整水域。這些為後人的航海事業起到了開路先鋒的作用。
④麥哲倫之死
事實上,麥哲倫本人並沒有完成環球航行。他為了扶持一個忠於西班牙的土著君主,卷入了一場致命的當地人爭端中,並在戰鬥中喪生。所以,他並沒有徹底完成環球航行,而是由他的艦隊在他死後繼續航行,最終完成了環球航行的壯舉。有意思的是,雖然是由麥哲倫組建的歐洲人的船隊完成了環球航行,但是第一個實現環球旅行的人卻不是西方人,而是麥哲倫的一個名叫恩裏克的東方奴隸。這個奴隸在幾年前被人從印度販賣到西方,麥哲倫又帶著他從西方航行,到達他的故土菲律賓群島,當他聽懂了當地土著人的言語,也就證明人類完成了第一次環球旅行:人在一個起點上一直向東方或者向西方航行,最終都會回到他的起點。
一天,麥哲倫船隊來到薩馬島附近一個無人居住的小島上,想在那裏補充一些淡水,並讓海員們休整一下。鄰近小島上的居民前來觀看西班牙人,並用椰子、棕櫚酒等換取西班牙人的紅帽子和一些小玩物。幾天以後,船隊向西南航行,在棉蘭老島北麵的小島停泊下來。當地土著人的一隻小船向麥哲倫船隊駛來,麥哲倫的一個奴仆恩裏克用馬來西亞語向小船的槳手們喊話,他們立刻聽懂了恩裏克的意思。兩個小時後,駛來了兩隻大船,船上坐滿了人,當地的頭人也來了。看到恩裏克與他們自由地交談,麥哲倫才恍然大悟,現在又來到了說馬來語的人們中間,離“香料群島”已經不遠了,他們快要完成人類曆史上首次環球航行了。
島上的頭人來到麥哲倫的指揮船上,把船隊帶到菲律賓中部的宿霧大港口。麥哲倫表達了願意與宿霧島的首領友好的誠意,還準備向他們提供軍事援助,但條件是他們得承認自己是西班牙國王的屬臣。為了使首領信服西班牙人,麥哲倫在附近進行了一次軍事演習。宿霧島的首領接受了這個建議,一星期之後,他攜帶全家大小和數百名臣民作了洗禮,在很短的時期內,這個島和附近島上的一些居民也都接受了洗禮。
麥哲倫成了這些新基督徒的靠山,為了推行殖民主義的統治,他又插手了附近小島首領之間的內訌。夜間,他帶領60多人乘三隻小船前往小島,但由於水中礁石較多,船隻不能靠岸,於是麥哲倫和船員50多人隻能涉水登陸。不料,反抗的島民們早已嚴陣以待,麥哲倫便命令火炮手和弓箭手向他們開火,可還無法攻破。接著,島民向他們猛撲過來,船員們抵擋不住,隻能邊打邊退,而島民們仍舊緊緊追趕。麥哲倫急於解圍,下令將這個村莊燒毀,以擾亂人心。但是事與願違,島民們見到自己的房子被燒,更加憤怒地追擊他們,並向他們射來了密集的箭,扔擲了無數的標槍和石塊。當他們得知麥哲倫是船隊司令時,攻擊更加猛烈,許多人甚至奮不顧身,紛紛向麥哲倫投來標槍,或用大斧砍來。就在這場戰鬥撤退中,麥哲倫被島民投來的標槍刺中腿部跌倒在地,雖然他繼續奮力逃生,但由於腿部被刺,他落在了隊伍的後麵,最後還是被追上來的島民們砍死。由於船員們撤退緊急,連島民們是怎麼處理的麥哲倫屍體至今都無人知曉。
(7)航海技術的進步
1569年,佛蘭德地理學家墨卡托發明的圓柱心射投影圖由於非常適於航海使用,成為現代航海圖製繪的基礎。墨氏海圖的特點在於:在圖上用直線連接任何兩點,就是這兩點之間的航向線,而且這條航向線是以恒向角交於子午線的。隻要守定了所設的羅經航向,就能無誤地從一點駛到另一點。
為了解決海洋中船舶的準確定位問題,13世紀以來,人們進行過多種嚐試。例如測量月球與其他天體的角距來求經度,但需經過非常煩瑣而複雜的數學計算,即使1614年問世的納皮爾的對數計算表,也不能減少多少計算量。
在此之後,雖然有很多新的計算經度的方法,但都沒有過離開觀測月球與天體的角距的基本理論。一直到1735~1765年的30年中,英國人哈裏森研製成基本上可用於海船的天文鍾,1766年經過勒普瓦的改進,1825年才生產出可以在海船上使用的天文鍾。至此,測月球與天體的角距以求經度的方法才開始廢棄不用。
1843年,美國船長薩姆納發現了天測位置線,也稱薩姆納位置線。1875年,法國海軍軍官聖伊萊爾提出了“高度差方法”,此法也叫做“截距方法”。從此,航海者就可以方便地在海上通過對天體高度的觀測,計算出準確的經度和緯度了。
2.海上的不勞而獲者——海盜
提起航海,人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海盜。海盜是一個相當古老的犯罪行業,指專門在海上搶劫其他船隻的劫匪。海盜是隨著海上貿易的出現而出現的,有海上商業貿易以來,就有了海盜的存在。特別是在航海發達的16世紀之後,隻要是商業發達的沿海地帶,就會有海盜的出沒。這個犯罪行業的主要特點是:海盜者大多不是單獨的犯罪者,往往以犯罪團體的形式進行集體打劫。
(1)海盜曆史
海盜存在的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以前。海盜行為這個詞,也是在17世紀之前被最早使用。希臘的史學家布魯達克,在公元100年左右給海盜行為下了最早的明確定義,他形容海盜是那些非法攻擊船隻以及沿海城市的人。海盜行為最早出現在荷馬的《伊利亞特》和《奧德賽》中,在之後的很多年裏,海盜行為這個詞仍然沒有統一的定義。公元9~11世紀的挪威掠奪者,他們不被稱為海盜而被人們稱為“維京人”。因為當時維京人在歐洲的海盜行為相當猖獗,所以就用“維京人”來特指海盜。在中世紀,英格蘭“維京人”這個詞也有另外一個比較流行的意思“海賊”。與現代詞彙連接最緊密的海盜解釋出現是在18世紀,即“歹徒”。這表示即使你不是軍人也可以隨時殺死他們。最早的國際法中也包括了關於針對海盜的法令,這是由於大部分海盜都在所有國家的國界之外活動。
(2)與海盜曆史不可分割的維京人
維京人生活在1000多年前的北歐,即今天的挪威、丹麥和瑞典。當時,歐洲人更多地將他們稱為北方來客,維京則是他們的自稱。在北歐的語言中,“維京”這個詞語包含著兩重意思:首先是旅行,然後是掠奪。維京人的遠航遍及整個歐洲,南臨紅海,西到北美,東至巴格達。但他們第一次在當地百姓麵前出現,就是以海盜搶劫掠奪的身份出現的。
維京人雖然人數較少,但個個都是非常強悍的戰士,他們海上搶劫的特點就是依靠周密的策劃與出其不意的突襲。在戰鬥中,他們又表現得異乎尋常的狂熱,剽悍得不畏死亡,以至於人們談“維京”色變。他們的突擊通常分成兩節:先在遠距離上投擲長矛,發射火箭;然後再用劍和戰斧做近距離的攻擊。在海上相遇時,海盜會遵守古老的傳統,一聲不吭地將船係在一起,在船頭搭上跳板,然後依次上場單挑,每個走上跳板的人都麵臨這樣的命運:或者將對方統統殺光,或者自己戰死,再由後麵的同伴替自己報仇。如果感到害怕,也可以轉身跳進海裏。排在船頭第一個上陣的人,通常是最精銳的戰士,他們在戰鬥中赤裸著上身,發出粗野的吼聲,因此,戰鬥往往會顯得更加慘烈。
維京海盜強大而且駭人,這種戰士被稱為狂戰士。沒有人知道為什麼,這種原始的戰鬥會激發出如此驚人的人類本性,狂戰士的故事也被代代相傳,流傳至今。公元789年,一夥維京海盜洗劫了多賽特郡,從此英格蘭就不斷地受到騷擾。當地人與強盜們英勇地戰鬥,但更多的時候,他們會選擇繳納贖金。然而這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隻能是更加助長海盜們的囂張氣焰,在防守薄弱的地區,維京海盜更是猖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