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輪船與航海(3 / 3)

然而,海盜的斧頭畢竟無法和上帝的力量相抗衡。維京人在征服的過程中,高傲地將歐洲大地踩在腳下,可是基督教卻慢慢地侵蝕了他們的靈魂,改變了他們的信仰,他們融入了曾經被自己征服的文化——征服者變成了被征服者。

(3)海盜的黃金時代

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航海貿易事業變得熱鬧起來。新大陸的發現,殖民地的擴張,使得世界各地遊弋著各種各樣滿載黃金和其他貨物的船隻,各國的利益競爭和對殖民地的野心更為海盜提供了活動最大的溫床。隨著私掠許可證的出現,海盜活動開始變得“合法化”。私掠許可證聽起來有點強盜邏輯,例如能通過合法或者外交手段來獲得對他損失的補償,能得到一封荷蘭政府授權的私掠許可證。這樣的許可證允許他通過俘獲德國商船來彌補損失。

後來,各國政府使用這些許可證作為國家的工具來加強海軍,使本國在不增加預算的情況下,又多出一支能夠攻擊敵國商船的海上力量。有人曾戲說:全英國就是一大群海盜,而伊麗莎白就是最大的海盜頭子。雖然這樣說可能有點過分,但這也從另一個側麵反映了當時海盜的霸權和囂張。在這個自由與榮譽共存、炮聲伴隨海風齊飄的海盜黃金歲月,一批著名的海盜頭子湧現出來,比如基德船長、“黑胡子”蒂奇、“黑色準男爵”羅伯茨等都成為了海盜史上的傳奇經典。

這個時期,海盜使用的武器主要是短火槍和水手彎刀。短火槍的攜帶和使用都非常方便,成為海盜的最愛。水手彎刀比一般的刀劍略短,刀身呈弧狀,用來近戰劈砍非常方便,是海盜們的主要武器。除此之外,他們還配有利於狹小空間作戰的匕首,登船時用來砍斷索具和網的登船斧,較短火槍而言射程更遠、威力更大的火槍……海盜船上還裝備了大炮,可以發射單顆大鐵球,也可以同時發射多顆小炮彈,另外還可以發射專門用來對付敵人桅杆的鐵鏈彈——用長鐵鏈連接的兩顆大鐵球。

(4)海盜的沒落

隨著工業時代的來臨,各國海軍實力大大加強,海岸巡邏也變得更為嚴密,海盜們再也沒有了往日的輝煌。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的相當長一段時間裏,海盜幾乎銷聲匿跡。然而,這並不代表海盜從此絕跡。1981年夏天,一艘“幽靈船”在巴哈馬群島附近出現,它掛滿帆航行,不回答任何訊號,側舷上布滿彈洞,甲板上到處沾滿血跡。經過調查,這艘叫卡利亞3號的帆船,兩天前曾發出求救電報,電報稱該船受到四艘無標誌快艇的攻擊。這一切顯示著:海盜們死灰複燃了。同時,更快的船、更具威力的武器都使海盜們成為更難琢磨和更有危害性的暴徒。但縱向地看海盜發展的曆史,它畢竟是在走向沒落的。

(5)索馬裏海盜

印度洋在也門和索馬裏之間的一片水域(即亞丁灣),兩年前還是世界上最安全的航道之一,如今卻海盜猖獗,使各國船隻聞之膽寒。2008年第二季度,全世界共發生了62起海盜襲擊事件,其中就有24起發生在亞丁灣。索馬裏海域已經超越印度尼西亞和尼日利亞海域,成為世界上最危險的海域。2008年7月20日,正在亞丁灣索馬裏海域航行的日本商船“斯特拉·瑪麗斯”號發出了一條令人膽寒的求救信息——“海盜登上甲板”。當時,一艘正在巡邏的法國軍艦收到信號,火速趕往事發海域。可是商船已被海盜轉移,20名船員和大量貨物成為海盜的戰利品。這又是一起武裝海盜劫船案件。

索馬裏海盜的行為極其惡劣,他們襲擊的目標不僅包括商業貨輪,也包括聯合國和其他國家提供的人道主義援助物資。2007年,3艘世界糧食計劃署船隻在索馬裏海域受到襲擊。這一事件激起了國際社會的憤怒,聯合國最終在征得索馬裏政府同意的情況下,同意西方各國派遣軍艦駐紮亞丁灣海域。

索馬裏海盜非常狡猾,他們先將船隻裝扮成普通的大型帆船,然後駛出海岸線240千米海域,再開始尋找可攻擊的目標。那些裝載量大、船體下沉、行駛速度慢的貨輪通常成為他們最喜歡的獵物。在確定目標後,海盜們通常會兵分幾路,派出輕量小船,悄悄接近目標。他們把帶鉤子的繩子固定在目標船體上,爬上甲板,拿出機槍或手榴彈威脅船員。有時候,遠處的海盜船也會配合行動,發射火箭彈來攻擊目標船隻。待船員們逃跑時,海盜們立即上船劫持財物,綁架船員,並控製整個船隻。

為了製服猖獗的海盜,美國及其盟軍將最先進的軍艦布置在亞丁灣巡邏。但是,與狡猾的海盜相比,多國部隊的軍艦顯得有些力不從心。揚尼克·博蘇是法國“雅各布特”號巡洋艦的艦長,這艘巡洋艦裝備了很多武器,可以從幾百千米外追擊船隻。但揚尼克抱怨說:“大型軍艦在亞丁灣毫無用處。這個海域地處‘非洲之角’和阿拉伯半島之間,很多小型捕魚船和貨輪在此行駛,魚龍混雜,為海盜船隻的出沒提供了天然的庇護所,找到他們談何容易?”

導致索馬裏海盜猖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索馬裏共和國國內局勢極度混亂。2006年,索馬裏大部分地區被教派武裝所控製,他們製定了嚴格的法律,當然海盜這個職業是絕對不允許的,如有違反,必定受到法規的懲罰。國際海事局官員指出,這種法規很有效,“2006年的整個夏季幾乎沒有海盜襲船事件發生”。但是由於布什前政府懷疑當時的索馬裏政權為國際恐怖分子提供支持和庇護,因而全力阻止教派武裝組織掌控索馬裏政權。2006年10月,美國政府暗中支持埃塞俄比亞出兵入侵索馬裏,推翻了當時的索馬裏政權。在埃塞俄比亞軍隊的幫助下,索馬裏組建了由美國支持的過渡政府。但是,過渡政府僅能控製首都摩加迪沙,而全國大部分地區則再次陷入無政府狀態,局勢一片混亂,這無疑成為了海盜搶劫的成因。

3.高科技 自動化——現代航海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海上航行開始趨向於快速化和自動化,相應地航海技術也有了明顯地改進和提高。

(1)奧米加導航係統的應用

上個世紀60年代初出現的奧米加導航係統,於1966年開始建台。雖然全球範圍內隻設8個發射台,但它卻能使航海船舶在任何海域、任何時間、任何氣象條件下,選擇有利的配對台組,獲取雙曲線信號以測定位置。由於接收機內裝有微處理機,因此可以自動給出測點的經度和緯度。

奧米加係統的優點在於它能夠覆蓋任何地區,甚至一定深度的水下區域。航行中的船不論在哪個海域和時間,隻要有一台奧米加接收機,就能獲得它的準確定位。但如果遇到電離層的突然波動、雨滴靜電、天電效應等等,奧米加信號的接收就會受到幹擾,從而影響這統定位的準確度。

(2)衛星導航係統的應用

地麵無線電導航係統,在技術上總會受到這種或那種條件的限製。所以,當1957年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被送入軌道後,人們就渴望衛星能給導航係統打開一個全新的局麵。在先後發布的多種衛星導航方法中,唯一被采用的是美國海軍宇宙航空學習小組研製成的“海軍導航衛星係統”。這個衛星係統於1960年在伊斯坦布爾討論會上第一次公布,1964年衛星進入軌道運行,1967年開放作為民用並運行至今。衛星經過上空時,船舶接收機會收到衛星的信號,比較衛星發射的頻率和接收的頻率以及衛星的軌道數據,經過機內微處理機的計算,就能在接收機的麵板上顯示出船舶所處的經度和緯度。

海軍導航衛星係統的衛星軌道高度隻有1000多千米,這使得它的覆蓋區域受到限製,盡管這個係統有6顆衛星按一定軌道分布在天空運行,中緯度地區也還得在每隔90分鍾才能獲得一次定位的機會。一般情況下,該係統所得的定位數據都比較準確,接收機定位的準確度,一般都可在半徑為0.15千米的圓內隻有當衛星經過上空時,它的仰角大於80度或小於10度的情況除外。

航行中的船舶利用海軍導航衛星係統,要隔90分鍾才能獲得一次測定位置的機會,無疑這並不能充分滿足航海的定位要求。現在正在發展一種稱作“全球定位係統”的衛星導航係統,由18顆同步地球衛星組成,軌道高度在2萬千米以上。這樣就使得地麵上任何地點、任何時間都可有4顆衛星進行連續的定位選擇。

全球定位係統從1977年開始進行試驗,美國海軍和空軍聯合先送入天空6顆衛星,以後陸續增添至18顆,並且都是開放供航海、航空和航天使用。這樣,全球定位就將提供一個真正全球範圍的、連續的、全天候的導航係統,該係統的定位準確度可在10米以內。

衛星導航係統能保證很高的定位準確度,然而被動式的海軍導航衛星係統所提供的準確度對商船來說,並沒有多大意義。由於商船的營運性質的不同,它對主動式的衛星導航更感興趣。目前在試驗的“海事衛星通信導航係統”就是一種既可導航又可通信的係統。它的優點在於,導航的同時主管部門還可與船舶保持不斷地通信聯係,可以隨時掌握船舶的動態,對船舶的運行作更有效的調度。

(3)自動標繪雷達的應用

自動標繪雷達是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初出現的,是對船舶避碰有很大作用的導航設備。在此之前,航海者要對通過雷達觀測獲得的信息進行標繪作業,量取與會遇船的最近會遇距離(CPA)來判斷與會遇船有無碰撞危險,並決定是否采取相應的避讓措施。自動標繪雷達問世後,標繪和判斷完全可由裝置在雷達內的微處理機運算,並在熒光屏上顯示。如果有可能發生碰撞危險,裝置會自動地以圖像和音響發出警報,並進行模擬避讓。由於自動標繪雷達對保證航行安全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國際海事組織規定1984年9月1日以後建造的10000總噸以上的船舶,都應裝配自動標繪雷達。

(4)航海自動化的發展

20世紀70年代,在微處理機應用到船舶的基礎上發展出一種自適應自動操舵儀。當船舶的載貨和航速發生變化或外界條件(氣象、海浪)發生變化引起船舶操縱性能變化時,這一裝置就能感測到這些變化,並自動調整控製參數,保持最佳的操舵狀態。

航海技術應用到電子技術和電子計算機技術後,各種航法計算實現了自動化,船舶定位實現了自動化,船舶的機艙管理、駕駛操縱也實現了自動化。集合這些自動化係統就能構成船舶駕駛自動化的綜合導航係統,但目前這個係統還有許多環節需人工來操作,仍屬於半自動的性質。近期研製的綜合導航係統不僅對會遇船舶,而且對島嶼、礁石等障礙物也可自動避碰。另外,該係統還可貯存全部海圖資料、航行通告、氣象海浪等有關信息,從而完成航線選擇過程的自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