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水上艦艇(1 / 3)

1.海上霸王——航空母艦

航空母艦,有人稱之為“浮動的海上機場”,也有人稱之為“海上霸王”。它體積龐大,雄壯威武,去往哪裏都會有其他艦艇為之保駕護航,因此,它總是作為整個海軍編隊的核心,成群結隊地遊弋於世界的各個海域。

航空母艦,簡稱“航母”、“空母”,是一種可以提供軍用飛機起飛和降落的軍艦。而中文“航空母艦”一詞則來自日文。航空母艦一般作為一支航空母艦艦隊中的核心艦船,有時也作為航母艦隊的旗艦。艦隊中的其他船隻為它提供保護和供給,一個航母艦隊一般情況下會配備1~2艘潛艇、護衛艦、驅逐艦以及補給艦。驅逐艦或航母上搭載反潛直升機、預警機、電子偵察機等。依靠航空母艦艦隊,一個國家可以在遠離其國土的地方、不依靠當地的機場,對遠國施加軍事壓力,並進行作戰。

航空母艦是一種大型水麵艦隻,以艦載機作為主要作戰武器。它攻防兼備,作戰能力非常強,能執行多種戰役戰術任務,由於它極具威懾力,因而備受世界海軍的器重。現代航空母艦及艦載機已成為高技術密集的軍事係統工程。不少專家認為,航空母艦已成為一個國家軍事、工業、科技水平與綜合國力的象征。

航空母艦,根據艦載機的情況可分為專用和多用途的航空母艦。專用航空母艦可分為攻擊型航空母艦、反潛航空母艦(或直升機母艦)。攻擊型航空母艦主要載有戰鬥機和攻擊機,反潛航空母艦載有反潛直升機。多用途航空母艦既載有直升機,又載有戰鬥機和攻擊機。

現代的航空母艦,按照排水量來劃分,有重型、中型和輕型之分。重型航母排水量6~10萬噸,載機60~100架,以重量20~30噸的常規起降飛機為主,最大作戰範圍800~1000千米;重型航母戰鬥群可在全球海域部署,執行預警、偵察、防空、反艦、反潛和對地攻擊任務;中型航母排水量3~5萬噸,載機15~50架,以重量10~20噸的常規起降飛機或垂直短距起降飛機為主,中型航母戰鬥群可在中遠海區部署,執行艦隊防空、反艦、反潛和對地攻擊任務,最大作戰範圍為400~600千米;輕型航母排水量1.5~3萬噸,載機15~30架,以垂直起降飛機和直升機為主,此種航母戰鬥群可在近中海部署,執行防空、反潛和反艦作戰任務,最大作戰範圍達200×400千米。按噸位分,航空母艦也可以分為大、中、小三類:6萬噸以上為大型航空母艦;2~6萬噸為中型航空母艦;2萬噸以下的為小型或稱輕型航空母艦。

目前,世界上有許多國家能造出最大排水量為50萬噸的輪船,但是目前世界上能造出排水量達10萬噸的航母的國家卻寥寥無幾。航母不像普通的輪船,它需要的動力非常大,由於裝載的東西很多,因此它還得配有備用動力裝置等。航空母艦必須有一個極其巨大的機庫用來停放飛機,同時,航母的設計也十分複雜,它必須考慮生活在航母上的許多士兵的生活。所以,航空母艦的建造和維護非常不易。

提起航空母艦,我們就不能不提“尼米茲”號——迄今世界上最大的一級航空母艦尼米茲級的首製船。

“尼米茲”號航空母艦是繼“企業”號之後的第二艘核動力超級航空母艦,它是以二戰時期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上將的名字來命名的。該艦由美國紐波特紐斯造船公司建造,1968年開始動工,1972年試水,1975年5月加入大西洋艦隊服役,1987年轉入太平洋艦隊。該艦母港設在布雷默頓,1998年3月進入位於諾福克的紐波特紐斯造船廠,進行曆時3年的大修。“尼米茲”號標準排水量為74042噸,滿載排水量為91487噸,總長333米。它的飛行甲板寬76.8米,由兩座A4W型壓水式核反應堆提供動力,航速可達30節(1節=1.852千米/小時)以上,更換一次核燃料可連續運行13年,續航力達80~100萬海裏(1海裏=1.852千米),可載各型艦載機90~100架,編製艦員5930人,服役時間可長達50年。1997年9月5日至1998年2月28日,“尼米茲”號搭載第9艦載航空聯隊,從美國西海岸的聖迭戈出發,橫跨太平洋和印度洋,在炎熱的波斯灣執勤3個月後,參加了對伊拉克的空襲作戰,然後又穿越紅海、蘇伊士運河、地中海和大西洋,抵達美國東海岸的梅波特海軍基地,在175天內環球航行一周。

另外,“尼米茲”級航空母艦自身配備有強大的防衛體係,包括導彈、火炮、電子對抗係統、“海麻雀”導彈發射裝置。由雷達導航的“海麻雀”導彈屬短—中程導彈,可攻擊飛機和截擊敵方的巡航導彈。它的近程火炮係統能自動搜索和瞄準雷達,20毫米近程火炮係統每分種能發射3000多發炮彈,能有效地防禦敵方飛機和導彈的近程攻擊。

2.海上火炮——戰列艦

戰列艦主要在遠洋活動,是一種大型的軍艦,配備有大口徑艦炮。戰列艦的體積非常龐大,裝備有厚厚的裝甲防護層,有很強的抗擊打能力。戰列艦的前後甲板上安裝了大大小小的火炮100多門,因此被稱為“海上炮庫”。其中最大的火炮的炮彈就達1噸多重,足以摧毀海上的各種目標。戰列艦艦首狹窄,艦體寬大,艦尾則顯得非常瘦小。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每次航空母艦遠洋航行時,它總是相伴左右,為航母保駕護航。當整個艦隊一起行動時,它又往往跟在艦隊的後麵,如果需要,它將以猛烈的火力掩護其他艦艇進攻。隨著導彈核武器的出現和航空兵、潛艇的日益完善,戰列艦的作用已變得不如以前那麼重要了。

3.獨立自主——巡洋艦

巡洋艦是一種大型的水麵艦艇,在排水量、火力、裝甲防護等方麵它僅次於戰列艦,擁有同時對付多個作戰目標的能力。

“巡洋艦”這個詞是在19世紀出現的,早期它被稱為護衛艦。在帆船時期,護衛艦指的是小的、快速的、遠距的、裝甲輕的(隻有一個炮台)船隻,這些船一般用來巡邏、傳遞信件或者破壞敵人的商船。曆史上的巡洋艦一開始是指可以獨立行動的戰艦,而與此相對的驅逐艦,則需要其他船隻(比如補給船隻)的幫助。

現代巡洋艦排水量一般在0.8~2萬噸之間,並且裝備有導彈、火炮、魚雷等武器。大部分巡洋艦可攜帶直升機,其動力裝置通常采用蒸汽輪機,而很少采用核動力裝置。隨著海軍航空兵的崛起,巡洋艦的地位日漸衰落。在現代戰爭中,巡洋艦實際上已經消失,它們的作用已經被驅逐艦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