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忠心守衛——護衛艇
護衛艇出現的時間較早,在中國清末,海軍就裝備有炮艇,它是一種戰鬥艦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協約國海軍為了對付德國潛艇,保護本國港口、錨地和商船隊的安全,首先有英國,然後有美國加緊發展巡邏艇,共造有1000餘艘。這些巡邏艇為木質艇體,排水量在42~75噸,航速為17~19節,裝備有20~37毫米艦炮1~2座,機槍數挺和6~8枚深水炸彈等武器。另外,其他海軍國家也建造了類似的巡邏艇。
護衛艇以小口徑艦炮或導彈作為主要武器,是用於近岸海區巡邏、護航、護漁的小型水麵戰鬥艇隻,也稱炮艇或巡邏艇。排水量可從數十噸達500噸,航速10~45節,水翼巡邏艇則可達50節。裝備有37~76毫米單管或雙管艦炮、機槍數挺、艦艦導彈以及深水炸彈等武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護衛艇的排水量為25~100噸,航速25節,武器有20~57毫米艦炮,機槍數挺,深水炸彈30枚。戰後,許多國家仍保留有護衛艇,艇體結構、動力裝置、武器和電子設備等都有所改進。俄羅斯的“牛虻”級巡邏艇,排水量為210噸,航速達36節,裝備有76毫米單管全自動艦炮一座,“頓河”Ⅱ導航雷達和炮瞄雷達各一部。
7.小巧靈活——魚雷艇
1866年,在奧匈帝國工作的英國工程師懷特·黑德,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條能夠自動航行的水雷。由於它能像魚一樣在水中前行,因而被稱為魚雷。後來製造了專門用來發射魚雷的艦艇,這便是魚雷艇。
魚雷艇雖然體積小、但航速高、機動靈活、隱蔽性好、攻擊威力大,主要用於在近岸海區與其他兵力協同作戰。它以編隊向敵方大、中型水麵艦船實施魚雷攻擊,也可用於反潛、布雷等。現代魚雷艇有滑行艇、半滑行艇、水翼艇3種船型,滿載排水量為40~200噸。其主動力裝置多數采用高速柴油機,少數采用燃氣輪機或燃氣輪機——柴油機聯合動力機,航速達40~50節。裝備有魚雷,單管或雙管25~57毫米艦炮,有的還裝備有火箭深水炸彈發射裝置、拖曳或聲呐和射擊指揮係統。但是,魚雷艇也有其固有的弱點:不僅適航性差,活動半徑小,其自衛能力也比較弱。
8.“窮國的武器”——導彈艇
導彈艇以艦艇導彈為主要武器,是一種可對敵大、中型水麵艦船實施導彈攻擊的小型高速水麵戰鬥艦艇。同時,導彈艇也可擔負巡邏、警戒、反潛、布雷等任務。導彈艇的排水量為數十噸至數百噸,航行速度30~40節,有的可達50節,續航能力為500~3000海裏。艇上裝有巡航式艦對艦導彈,20~76毫米艦炮,以及各種魚雷、水雷、深水炸彈和艦對空導彈等。此外,還有搜索探測、武器控製、通信導航、電子對抗和指揮控製自動化係統。導彈艇噸位小,航速高,機動靈活,並且攻擊威力大,而它的性能特點與魚雷艇基本相同,但由於導彈在攻擊距離、攻擊準確性和突然性等方麵要遠遠好於魚雷,所以導彈艇的戰鬥力更為強大。
導彈艇誕生後,由於具有造價低、威力大的特點,一些中、小發展中國家紛紛裝備使用,因此,西方國家曾嘲笑它是“窮國的武器”。直到第三次中東戰爭,由於導彈艇在海戰中的傑出表現,導彈艇因而受到了世界各國的廣泛重視。1967年10月21日,第三次中東戰爭中的埃及海軍,用蘇製“蚊子”級導彈艇一舉擊沉了以色列2500噸級的“埃拉特”號驅逐艦,這也是海戰史上導彈艇擊沉軍艦的首次戰例,它充分顯示了導彈艇的小艇打大艦的作戰效能。
9.近海搜索者——獵潛艇
獵潛艇是一種小型的水麵戰鬥艦艇,它以反潛武器為主要裝備。獵潛艇主要用於近海搜索、攻擊潛艇以及巡邏、警戒、護航和布雷等。獵潛艇噸位小,航速快,機動靈活,搜尋和攻擊潛艇的能力也很強。排水量在500噸以下,航速為24~38節,有的可達50節,續航能力為700~3000海裏,可連續航行10個晝夜。艇上裝備也較為齊全,裝有反潛魚雷發射管、多管火箭、深水炸彈和20~76毫米的艦炮。另外,獵潛艇上還安裝有電子對抗係統、指揮控製自動化係統和各種聲呐和雷達等。獵潛艇的身影最早出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由於那時還沒有配備聲呐設備,因此,它主要靠光學儀器來搜尋浮出水麵的潛艇。
10.水陸皆棲——登陸艦
登陸艦艇是為輸送登陸兵及其武器裝備、補給品登陸而專門製造的艦艇。它包括多種不同類型的艦艇,又稱兩棲艦艇。
登陸艦也坦克登陸艦,它的排水量為15000~20000噸以上,可載坦克幾輛至幾十輛再外加士兵數百名。它的續航能力一般為200~6000千米,航速20~40千米/小時,這就使登陸部隊可從出發地直接抵達登陸點灘頭,無需中途換乘,大大簡化和加快了登陸進程。世界上第一艘登陸艦是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用油船改裝而成的。1940年,英國建造了首批LST1級大型登陸艦,此後一些國家也相繼建造了大量登陸艦。戰後,登陸艦又有了改進,不僅航速得到提高,其裝備也有所增加。登陸艦增設了直升機平台,裝備防空導彈,采用側台推進器和新型登陸裝置,使戰術技術性能得到較大提高。
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軍方創建了登陸戰的“垂直包圍”理論。它要求登陸兵從登陸艦甲板登上直升機,飛越敵方的防禦陣地,在敵方陣地後麵降落並投入戰鬥。這樣可避開敵方反登陸作戰的防禦重點,並加快登陸速度。兩棲攻擊艦便在這種作戰思想指導下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