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上所述,一個地區的服務業發展狀況應由服務的社會需求決定,而人均GDP、城市化水平、人口密度和服務的輸出狀況是影響服務需求的主要因素。

(三)服務業的發展規律與別國經驗

從各國經濟發展過程來看,服務業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從20世紀50年代起,服務業開始成為現代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服務業無論在產值比重還是在就業比重上都超過了農業和工業兩大產業之和。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所起的作用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其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服務的提供由家庭、社團等非交易方式發展成為社會化的市場交易方式;二是現代服務業的結構提升,改變了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即由於知識、科技、管理的密集使用,服務業的發展,使得國民經濟軟化係數日趨增大,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成為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現代化的重要標誌。

從對美國、日本、英國等發達國家服務業發展軌跡的研究中可以揭示出服務業發展的一些基本規律:

第一,服務業發展的總體趨勢是上升的。發達國家服務業的產值比重從20世紀60年代的45%~55%穩定上升到1995年的65%~75%;就業比重則上升更多,從35%~50%上升到50%~70%,而且這種變化不是在一個或幾個國家發生,而是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

第二,在增加比重方麵,商業占服務業內部的比重呈下降趨勢,交通運輸業雖然占GDP的比重比較穩定,但占服務業內部的比重明顯下降,可見工業化時期發展最迅速的這兩個服務業已演變成為“傳統服務業”。

第三,新興服務業中的金融、保險等行業保持旺盛的發展勢頭,社區、社會和個人服務業也保持增長態勢。

第四,製造業比重始終比較穩定,其重要性並沒有因為“服務經濟”的出現而削弱。研究表明,在一定發展階段中製造業比重穩定,其主要原因是由耐用消費品引起的,對耐用消費品的消費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一國或地區無論在現代經濟起飛階段,還是在後工業時期,製造業始終是“增長的發動機”。這一結論與當前推行的新型工業化是相吻合的。這種規律對我們的啟示是:產業的發展不是從農業到工業再到服務業這樣簡單的關係,應當是“由傳統部門向現代部門轉移”。新型工業化過程不僅僅是農業勞動力向現代工業轉移的過程,還是勞動力從傳統服務業向工業和現代服務業轉移的過程和勞動力由農業向現代服務業轉移的過程。在現代工業技術高度發達的情況下,由於工業對勞動力的吸納有限,勞動力由農業和傳統服務業向現代服務業的轉移尤為重要。

第五,服務業的發展也具有明顯的“生命周期”。一國或地區隨著現代經濟的啟動,首先是“物質網絡”如交通、商業的發展,隨後是“資本網絡”和“信息網絡”如金融、通信的發展。這種發展一方麵反映的是物質產品生產、交換的引致作用,另一方麵也反映了技術創新對生產結構的影響。

第六,政府在服務業發展中的作用明顯分為兩個時期:前一時期政府是服務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後一時期政府的作用則有所下降。這一規律說明:政府在現代服務業發展初期,在規劃引導方麵必須發揮其特殊的作用。

與發達國家不同,發展中國家的服務業發展有著其自身的一些特征:

一是在發展中國家的服務業中,政府部門所占比重特別突出。這可能是由於發展中國家的製度不健全,大量本應屬於社會中介機構的工作必須由政府來完成,這客觀上要求發展中國家必須擁有相對較強的政府。

二是發展中國家服務業內部結構變化與發達國家相比差異性較大,表現在除社會、社區和個人服務業與發達國家一樣具有較大上升趨勢之外,在發達國家發展迅速的金融類服務業在發展中國家達不到預期的增長速度,而在發達國家處於衰退期的商業、酒店業在發展中國家卻處於迅速上升的增長階段,但其內部結構卻存在基本區別。

三是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工業的發展其重要性高於服務業,隨著人均收入上升,服務業重要性開始顯現。在人均收入低於3000美元的時期,服務業增加值的上升主要是由於商業和社會服務業比重的上升所拉動的,即傳統服務業發展拉動期。

當然,由於一個特定地區與周邊區域的經濟關係與一個國家相比具有本質的差別,因此其產業結構的變遷規律也可能與一個國家有所差異。隨著周邊地區對服務業需求的增長與本地區服務業輻射能力的增強,一個地區三個產業之間的比例關係完全可以超越一般意義上的某些發展階段而呈一個馬鞍形的發展軌跡。但是所有的經驗均證明,服務業的發展和服務能力的加強對於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的重要性日趨凸顯,國內外著名的港口城市無不以完美服務而取勝。國際性區域服務中心功能,就是形成為國內外各種經濟活動及各類經濟要素自由流動提供符合國際慣例的全麵、便捷、優質的服務能力。有關特定地理環境的城市經濟發展中服務業作用的研究表明,與寧波區位條件相似的港口城市(阿姆斯特丹、大阪、橫濱、釜山)都具有集散、生產、服務、創新等城市基本功能,但又根據它們自身條件和區域環境的不同,在功能的具體內容上各有側重,特色鮮明。它們利用國際性海港的資源,不斷提高港口吞吐能力,延伸港口的綜合能力,形成了以國際性港口為中心的強大的城市集散功能;在生產能力方麵,化工產業發達是它們的共性,同時,阿姆斯特丹的造船、電子與工業用鑽石加工業優勢突出,大阪的機器製造工業發達,而釜山則根據勞動力的優勢,突出了傳統的鞋紡織品生產;在服務功能方麵,釜山的第三產業比率高達79.1%,而阿姆斯特丹的金融銀行業則位居歐洲前列,大阪作為一個相當自由的商業都市,集聚了非常多的大型企業總部;在創新功能方麵,橫濱市較為突出,作為京濱工業區的中心之一,橫濱市內有七所大學,許多科研機構都設於此,科技研發能力較為發達。因此,寧波在服務業的發展中,要結合城市功能定位,借鑒不同城市發展服務業的經驗,從長江三角洲區域發展的整體環境出發,挖掘寧波相對於區域內其他城市的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社會文化、經濟腹地等方麵的優勢,努力塑造自身服務業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