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中卷
這段話可謂王陽明的切身體會,經驗之談。王陽明不僅出生在一個書香家庭,這個家庭還能使他的天性獲得自由發展,能夠使他獲得良好的正麵引導。他少年時代的那些“神奇”之事,並不表明他真的具有“天賦神智”,而是與這種良好的家教分不開的。
4 巧用智謀 懲戒繼母
人常言,男人一生有三大至痛:少年失母,中年喪妻,老年失子。很不幸,王陽明小小年紀即體味了這三痛之一。王陽明十三歲時,母親鄭氏因病去世,那是王陽明生命中第一次麵臨與親人的死別劇痛,離他而去的還是最為疼愛他的母親。母親的去世對王陽明的打擊非常大,很多天裏,他不吃不喝,隻哀哀地哭泣,沉浸在母親去世的悲痛之中無法自拔。
在父親的眼裏,少年王陽明是一個頑劣不堪的孩子,他的用情之深,父親根本無法體會。王華喪妻的悲傷顯然比兒子喪母的悲傷要輕得多。那個年代,妻妾如衣裳,丟一件再來一件。王華原本就有一個愛妾,深得他的寵愛。鄭氏去世後,這位愛妾名正言順地升為正室,成了小陽明的繼母。
繼母和王陽明,他們兩個互相看不慣。繼母對小陽明冷言惡語,讓他更加思念自己的母親鄭氏,也更加討厭繼母。可他亦非常清楚,繼母深得父親寵愛,他也奈何不得她。唯有耍點兒小花招兒,氣她一下。
話說某天,少年王陽明到街上遊玩,見街邊有一賣鴞鳥的,正在那裏把他的鴞鳥誇得天花亂墜,什麼它能說會道、知天知地,什麼它能知古知今、預言人生。王陽明一聽便掉頭要走,江湖騙子的小把戲而已。但他轉而一想又樂了,他不信,有人會信,這隻鴞鳥可以幫他的大忙啊。幾乎未加猶豫,王陽明便掏錢買下了其中一隻。拎著那隻鴞鳥,他沒回家,而是直奔街角一位老巫婆的住處。
到了巫婆處,王陽明如此這般叮嚀了她一番,就拎著那隻鳥回家了。
那是他送給繼母的“禮物”。
說來也巧,那天繼母剛好有事出去了,父親上朝還沒回家,王陽明輕而易舉就潛進了繼母的屋子,悄悄掀開繼母的被子,將那隻鴞鳥放到了她的被子底下。繼母回來了,王陽明眼看著她大搖大擺走進自己的房間,又走向自己的臥室。片刻之後,屋子裏即傳來繼母驚恐萬狀的慘叫聲,那隻鴞鳥也怪叫著撲扇著翅膀從屋門口飛出來,飛向院子上空,眨眼就不見了。繼母臉色蠟黃,麵無血色,從屋子裏衝出來。
女人一般都經不起這樣突然的驚嚇,何況在民間還有這樣一種說法:鴞鳥進屋,是一種不祥之兆。屋子的門窗都關得緊緊的,還掛著厚厚的窗簾,床上的錦被也鋪得好好的,那隻鴞鳥又是如何鑽進去的?不是太蹊蹺?
繼母越想越怕,兀自坐在那裏渾身抖個不停。小陽明這才不緊不慢地現身了,他裝作對剛才事一無所知的樣子,走到繼母麵前,詢問發生了何事,讓她如此驚慌。繼母那會兒哪還顧得上平日裏與這個頑劣繼子的罅隙,一股腦兒把剛才發生的事又給小陽明說了一遍。
“是怪事。何不召巫者詢之?”小陽明一臉嚴肅,心裏卻偷偷樂了個飽。因為他發現驚慌失措的繼母正完全按照他既定的計劃,一步一步沿著他設計的路線往前走。她依從了小陽明的建議,立即派人把街角的巫婆給請了來。
很快,巫婆就來了。一進門,那位巫婆就大呼小叫起來:“呀呀,家有怪氣。”言罷,又盯著陽明繼母的臉繼續道,“夫人氣色不佳,當有大災晦至矣。”那一說,繼母更慌了,她急急把方才怪鳥入屋一事向巫婆複述了一遍,並急切懇求巫婆趕緊為她驅妖降魔,替她消災。
“老婦當問諸家神。”
屋子正中,巫婆點好香燭,端坐椅上,又讓陽明繼母跪拜跟前。一番安排之後,巫婆閉目打坐,口中念念有詞。忽然,那位巫婆睜開眼睛,陰寒淩厲的目光直逼陽明繼母:“汝待我兒無禮。吾訴於天曹,將取汝命。適怪鳥即我所化也。”是王陽明的親生母親鄭氏附體發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