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少年時代(2)(3 / 3)

“以後不敢,以後不敢……”陽明繼母低頭連連叩首,渾身顫抖不止。對小陽明的此番惡作劇,她半點也沒有覺察,倒是對陽明生母的那番“警戒”深信不疑。

良久,巫婆才醒過來,向陽明繼母道:“適才見到先夫人,意色甚怒,將托怪鳥啄爾生魂,幸夫人許以改過,方才升屋簷而去。”

陽明繼母對巫婆千恩萬謝,將她送走。回來又對小陽明百般撫慰,承諾以後再也不會對他無禮粗暴。

那次小小的惡作劇還真起了作用,此後,繼母收斂了許多,再不敢對王陽明無禮蠻橫。

一個小小少年懲治繼母的小小惡作劇,在後來卻被某些人不斷地指責。有人指責王陽明小小年紀就善用權謀,有人說此舉與王陽明提倡的孝親相左。也許,這一切都太過言重了。這個小少年的舉動,跟現今叛逆頑劣少年整治繼母的行徑其實是差不多的,他不過做了一件那個年紀的孩子都可能會做出的事。但其間所透出的智謀,也不能不讓人歎服。

王陽明,在年少的日常生活中,已經表現出其不凡的智謀來。

5 考察三關 懷抱大誌

明朝中葉以後,大明王朝內憂外患。內有洪澇旱災頻起,盜賊猖狂;外有異族對大明朝虎視眈眈,邊境峰煙不時燃起。

王陽明十二歲時,韃靼就曾大舉入侵大同,明軍戰敗。那一年,王陽明還在私塾讀書。盡管他平日裏看上去頑劣異常,但與一般的孩子相比,他的誌向顯然要遠大得多。他讀書不以求功名做高官為目的,卻直指成聖之道。做聖人,首要的就是要關心國家大事。大明朝的種種困境,就那樣落到了王陽明年少的心田裏。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王陽明十四歲,為了實現成為聖人的理想,他開始學習弓馬之術,研讀《六韜》《三略》等兵法書籍,並開始關心明朝的邊疆事務。彼時的儒生們,多關注著科舉功名,讀書做學問也僅圍繞著這一目的。他們做文章喜歡尋章摘句粉飾太平,幾乎無人關注邊防軍事,更少有人舞槍弄劍研讀兵法。在王陽明看來,那是儒生們最大的缺點。那樣的儒生,有再多也無法滿足國家的需要。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王陽明十五歲,這年秋天,他又在家裏掀起一場不大不小的風波。他莫名“失蹤”了,且一“失蹤”就是一個多月。也許是家人已經習慣了他這種天馬行空似的做事風格,對於他的“失蹤”,家裏人倒也沒有表現得太過焦急。尤其是父親王華,他根本就沒把兒子的突然消失定性為“失蹤”。他也許去做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去了。因為從兒子近一二年來迷戀兵法、學習騎射的這些行為上,他已經有了隱隱的預感。這隻小雛鷹正在慢慢長大,他呼扇著羽翼漸豐的翅膀要往外飛了。那麼,由他去飛吧。飛累了,自然就飛回來了。

王華所預料的沒錯,一個多月後,王陽明果真回來了。與離家前的那個瘦弱蒼白的少年相比,回來的這一個與之前那個簡直是判若兩人。人黑瘦,頭發蓬亂,卻是精神矍鑠。他腰間佩帶一把寶劍,對家人侃侃而談,一副俠客模樣。原來,在那一個多月的時間裏,他帶著兩個童仆離家,去居庸關實地考察了明朝的北部邊境,考察了“居庸三關”(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這些關隘都是明朝北部邊境的重要關口,是防禦北方少數民族入侵的重鎮。

在後來王陽明弟子們為他寫下的年譜中,弟子說他那年登上長城居庸關,“慨然有經略四方之誌”。

所謂“經略四方”,也就是管理國家大政,為國家安全出謀劃策,從軍事上來說,就是要保四方邊境安寧,保衛國土安全;從內部政治來說,則是要使政治穩定,使各行各業的人民都能夠處於一種良好的生活秩序之中,經濟繁榮,生活安定。(董平:《傳奇王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