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宏大的抱負與誌向,很難讓人把它們與一個十五歲的少年聯係到一起。可它卻實實在在地發生了。想象一下那種場景都是讓人無比震撼的:天蒼蒼,野茫茫,在北方蒼茫的天空下,一位少年執劍登上長城高處的險關,長風獵獵,掀動他的衣角發梢,卻吹不亂他投向四野的堅定目光。那一刻,他哪裏像一位十五歲的少年,倒像一位胸懷天下的誌士,正在深情滿懷,也豪情滿懷地俯視著這多難的人間。
那一個多月裏,王陽明不僅僅是登上險關獨抒胸臆去了,他還做了很多具體瑣碎的事。他走街串戶,走訪了許多人家,向在關內居住的人民詳細了解了關外少數民族的各種情況,包括他們的種族、曆史、生活習慣,以及曆史上人們對他們是如何防禦的,如果他們一旦突入關內應該如何反擊……他還仔細地了解了居庸關一帶的地理地貌、山川形勢、道路交通以及各要塞關隘的兵備情況。除此之外,王陽明還與少數民族群眾實際接觸,他與當地青少年一起騎馬射箭,練習騎射之術。彼時的邊關並不太平,常有胡兒騎射來犯,見有胡兒來,王陽明絲毫不懼,上馬就去驅逐,以致那些人見到這個少年的影子就落荒而逃。
每一個少年的世界,都曾有過五彩絢爛的夢。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懷揣的是地老天荒的粉色夢;渴求功名顯親揚名的少年,懷揣的是金榜題名的金色夢;而一心成聖懷抱大誌的少年王陽明,他的夢,則充滿神奇的英雄色彩。在邊關考察期間,他竟然夢到了一個自己從來沒有見過的人——伏波將軍馬援。他不但夢到了他,夢中,他還親自到了他的伏波廟裏去拜謁。
伏波將軍馬援(公元前14年—公元49年),扶風茂陵人(今陝西興平東北)人,東漢武帝時期的名將。馬援最初在北方以畜牧為業,王莽朝時出仕為官。後來追隨光武帝,因討伐羌族有功,被封為伏波將軍。此後馬援又屢立戰功,先後平定了交趾叛亂,征討匈奴和烏桓,討伐南方武陵玉溪蠻族暴動等。老年時,再次出兵匈奴,最終病死疆場。馬援曾深得光武帝的信任,是一位彪炳史冊的大將軍。
馬援曾說:“大丈夫立誌,窮當益堅,老當益壯。”年老時,馬援主動請纓出擊匈奴:“方今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手中邪?”
對於馬援的故事,王陽明已經在有關書籍裏讀了太多,他早已是矗立在他心目中的大英雄。那天陽明從外麵考察回來,一天的疲倦奔波使他很快就沉入夢鄉。那一夜,王陽明第一次在夢裏真真切切地見到了他仰慕已久的大英雄。夢裏頭,馬援將軍的麵容若隱若現看不真切,可王陽明的那份激動心情卻是經久不去,一直到夢醒來,他還在為那種飽脹的熱情所激勵鼓舞著。一首《夢中絕句》就是在那樣的心情之下揮筆寫下的:
卷甲歸來馬伏波,早年兵法鬢毛皤。
雲埋銅柱雷轟折,六字題文尚不磨。
——《夢中絕句》(《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
那時,王陽明還不能想到,四十餘年後,他真的邁進馬援將軍的伏波廟,而現實中的場景竟然與他十五歲時在夢中見到的情景幾乎一模一樣。王陽明與馬援,冥冥中是怎樣的一份情緣啊!
當年馬援平定交趾叛亂歸來,在國境內立了一根銅柱,上題“銅柱折,交趾滅”六個字。而今當年的銅柱早已被雲沒雷轟折,可馬援的英雄事跡卻永遠不會磨滅。這首詩中所表現出的英雄氣概著實讓人驚歎。
明朝自立國以來,其北部邊境一直不安寧。當時的蒙古各部在被稱為“小王子”的達延汗的領導之下,力量壯大,時時與明朝發生邊境戰爭。就在王陽明十五歲這年,蒙古“小王子”還侵入甘州,明朝的將領戰死。這件事對王陽明的觸動很大,在他看來,要想做聖人,就必須有能力保境安民,而實地考察十分有必要。所以,他就領著兩位童仆去了邊關。
考察三關歸來,再看大明王朝被內憂外困所擾,王陽明憂國之情頓生。他把自己關在房間裏,認認真真給皇帝寫了個奏折,把他此次去邊關考察的種種情狀據實寫出來,其中包括了他不成熟的軍事思想與禦敵方略。他甚至想效仿當年的終軍,讓皇上委派他直接上陣殺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