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少年時代(3)(2 / 3)

終軍是漢武帝時期的一名侍臣,博聞多識,文采飛揚,官至諫議大夫,後來主動請纓,去勸說南越王歸順漢朝。南越王表示願意歸順,但是南越的大臣卻極力反對,他們發兵攻打南越王和漢使者,終軍亦被殺害,時年二十餘歲。終軍少年時就胸懷大誌,赴長安時,步入函穀關,關吏給終軍“”(即如今天通行證。以帛製之,上麵寫字,分作兩半,出入合符,方能通行。)終軍說:“大丈夫四遊,必取功名,出關何用此物?”說完棄繻而去,此即“終軍棄”故事的由來。王陽明對這個故事,早已爛熟於心。

彼時石英、王勇在京城周圍一帶肆意掠奪,又有秦中石和尚、劉千斤作亂。王陽明想請求皇上,由他親自帶兵征討劉千斤、石和尚。

一封奏折,洋洋灑灑幾千言,直寫得王陽明熱血沸騰。他不眠不休地寫了幾天才寫好。寫完後,他將那封奏折直接交給了父親王華,打算由他遞交給皇上……

王陽明對父親說:“欲以諸生上書請效終軍故事,願得壯卒萬人,削平草寇,以靖海內。”

對於兒子莫名玩“失蹤”這件事,作為父親的王華已經表示了最大限度的寬容;王陽明回來了,平平安安地回來了,王華沒吼也沒打他;後來又見他整日把自己關在屋裏,抄啊寫啊,王華也容忍了。他以為那是兒子收心,要一心攻讀詩書了。可當他接過兒子遞過來的那封所謂的奏折,打開它看到上麵滿篇的豪壯之語時,他還是被震撼了,盡管那裏麵不時閃爍的思想火花也讓這位父親覺得開心與驕傲,可他還是把兒子狠狠地訓斥了一通:“汝病狂也!書生妄言取死耳。”真是初生牛犢不怕死啊。這等於是妄議朝政,是作死啊。王華再也不能由著兒子任性胡為了。

王陽明倒也聽話,從此,真的再不敢言及此事。

王陽明沉迷於兵法研究,又親自到邊關實地考察,回來後壯誌滿懷地寫下了他的“經略大誌”,準備報效國家,實現他做聖人的理想,不想卻被父親王華一頓窮批,也隻好收起心性,重新回到書齋來,乖乖讀書做學問了。

6 陽明格竹 疲累落疾

明朝的讀書人,都極推崇宋代朱熹的學說,將朱熹視為孔孟之後最偉大的聖賢人物,朱熹的書也就成為讀書人的必讀之書。王陽明從邊關考察歸來,欲上書皇帝直陳邊務,卻遭父親一瓢冷水澆下來。父親訓斥他讀書人要以讀書為要,王陽明漸漸把那顆躁動的心安定下來,決定步入讀書經仕的正途。正是抱著這樣的想法,王陽明才開始對朱熹的學說與著作潛心學習研究起來。

朱熹的思想當中,“格物致知”這一觀點流傳已久,也廣為人接受。多少讀書人津津樂道於“格物致知”,卻隻一味地全盤照搬接受,從來沒有人去深入地實踐過,更不會對此提出半點質疑。

朱熹的“格物致知”,通俗來講,“格物”就是與事物麵對麵,“致知”就是達到對這一事物的本質的了解。所以,“格物致知”大意就是說,在我們的生活中,在麵對一件事物時,要爭取弄明白每一件具體事物的道理,如此天長日久地積累,對具體事物的知識與道理了解得越來越多,最終就可以達到無所不知的境界。

這天,王陽明讀書時看到朱熹在書中提到“眾物必有表裏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朱熹的意思是,天下萬物,包括一草一木,皆包含事物之理。看來,要想弄明白天下事物天理,就得從格一草一木的“分殊之理”開始。正好父親就職的官署中有一片青青的翠竹,陣陣清風吹來,那滿眼的翠綠竹葉在風中輕輕搖曳,王陽明常常看得入了神。那些輕輕搖動的竹子上,到底蘊含著什麼樣的真知天理?是否真如聖人朱熹所言,隻要每天認真對著這片翠綠的竹子“格”,就能明白其中天理?這一年,王陽明已經十六歲了,他依舊在孜孜不倦地尋找著成聖之路。也許,格竹是條不錯的途徑。

說做就做。正好有一位姓錢的同學,也同王陽明一樣沉浸在朱熹的“格物致知”說中,二人一拍即合,推開一切事務,搬個小凳來到竹林,開始專心致誌“格竹”。可他們看啊,想啊,從黎明到日落,從日落看到星光滿天、夜露打濕了衣裳,依舊看不出那上麵的所謂“理”來,人倒是越來越眼昏花,腦糊塗了。那位錢同學,勉強堅持到第三天,終於支撐不下去,他病倒了,就此宣布自己“格竹”失敗。王陽明卻不甘心,他以為那位錢同學精力太弱,所以才導致格竹失敗。自此後,他更加努力地“格”,幾乎到了不休不眠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