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另類青年(1)(1 / 3)

1 新婚出走 道觀坐禪

王華,一位傳統又嚴厲的父親,麵對兒子種種的頑劣不靠譜,他曾滿心憂慮,也曾毫不客氣地對兒子揚起巴掌與鞭子。但他終究還是一位讀書明理的人,對王陽明種種出格的舉動——離家出走也罷,竹園格竹也罷,他都睜隻眼閉隻眼,最後都不了了之了。這一次,看到兒子拋開聖賢書,一心沉迷那些成仙成道的養生術,他是真著急了。如此下去,他們王家的希望可就毀了。為了讓兒子重回正途,王華可謂絞盡腦汁。他不敢再讓兒子在京城待下去,應該快快把他送回老家餘姚,給他娶親,讓他收心是正途。

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十七歲的王陽明回到故裏餘姚。這年七月,他奉父命前往南昌迎娶諸氏。諸氏是當時江西省布政司參議諸養和之女。諸養和也是餘姚人,與王華是至交,論起來,他們兩家還是親戚關係,王陽明應喊諸氏為表妹。王華剛剛考中狀元進京為官的那一年,精明的諸養和就從中看準,王華的前途將不可限量。那一年,他就曾帶著女兒不辭辛苦赴京祝賀。那還是七年之前。彼時,王陽明和這位小表妹都還是不諳世事的孩子。後來,王陽明去南昌,也曾住在諸養和家中。所以,對這位知書達理的小表妹,王陽明早已耳聞目見,印象頗佳。若非如此,估計王陽明也不會那般痛快地就答應父親前去迎娶。

對於諸養和一家來說,那門親事更是讓諸養和喜上眉梢。昔日王華考中狀元,不過一名六品的翰林編撰,近年來他深得天子器重,早已調入詹事府。攀上這樣的親家本已夠榮耀,何況這位乘龍快婿還如此年輕有才華,其詩才詩名早已名動四方。諸養和也曾讀過少年王陽明的詩歌文章,對這個未來女婿,他隻有喜歡的份兒。及至王陽明到家,再看他清秀挺拔,一派儒雅之風,諸養和與夫人更是恨不得讓全天下人都知道,他諸家招了當今大明一大才子來當女婿了。這個女婿,有他自己的才華為根基,有他父親龍山公在官場為他開道,眼見著那似錦前程就在前麵鋪展,女兒嫁給他,算是押著大寶了。所以,那場婚禮,諸養和鋪排得極為繁華盛大,他幾乎給全城那些有頭有臉的人物都發了喜帖。

王陽明初到諸家,隻看著家人上上下下忙活,一團喜氣,連表妹諸氏的麵也難得見著。姑娘要出閣了,雖然新人洞房就設在娘家,但依舊習,諸氏還是回避了。那樣熱鬧的日子裏,倒讓王陽明自心底無端生出一絲空虛來。他整日裏除了在書房裏看看書,就是走出家門,到南昌街頭走走。

如此煎熬度日,總算等來那一天。

秋天,是一個成熟的季節,更是一個收獲幸福與喜悅的季節。這個秋天——弘治元年的秋天,在王陽明的生命曆程中,注定不平凡,注定要被濃墨重彩地載入他的人生史冊。金榜題名,洞房花燭,眼下的王陽明雖然還沒能金榜題名,但以他的實力與才力,考狀元中皇榜不過遲早的事,他的洞房花燭夜卻是早早地來了。

王陽明與諸氏大婚了。

那天,整個諸府上下都被籠罩在一片喜慶的大紅裏,堂上紅燈高掛,紅燭高燃,堂下賀喜聲連片。諸養和生怕別人不知道他招了狀元公的兒子——當今年輕有為的大才子王守仁為婿。他拉著王陽明的手,穿梭在滿室賓朋之間,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地向客人介紹:小婿守仁,成化辛醜科狀元王實庵的兒子……在座的眾人,對王實庵的大名多早有耳聞,為了配合諸養和,讓他將自己那份炫耀自足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人們還是一驚一乍地表示了那份驚訝:狀元公的兒子啊,文采一定了得。那樣的話,可正中了諸養和的下懷,他就是想借那天的機會讓這位才子女婿好好在眾人麵前表現一把。他順水推舟,讓在座的叔叔伯伯們不妨當場出題考考這位東床。王陽明先還招架得從容,你有來言,我有去語,應答自如,博得滿堂喝彩。可那天到場的有百人之多,他就是一台機器,一輪又一輪地應對下來,也難免要疲於應付了。諸養和早已被眾人的吹捧聲給抬到雲裏去了,他哪裏注意到王陽明額角沁出的汗。他還在那樂滋滋地讓叔伯們出題考他。王陽明被“考”焦了,對新婚的期待與熱望,卻是一點點消退下去。到最後,他滿眼裏隻有一片晃動的肥頭大耳,紅唇白牙,隻有一片越來越分辨不清是恭維還是嘲諷的聲音,蜂鳴一樣在耳邊上竄來繞去。

婚禮變成一場酷刑,王陽明恨不得那會兒來個隱身術,從人群中隱遁而去。

總算,嶽父大人的虛榮心得到了滿足,他也介紹得累了,王陽明找個機會趕緊退席,溜出諸府大門,信步走到了南昌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