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另類青年(2)(1 / 3)

王陽明遺留後世的著名書法作品有《何陋軒記》《客座私祝》《矯亭說》等,這些書法作品自然還不是他現在的作品,而是他曆經人生風雨磨難之後寫下來的。《何陋軒記》是他三十七歲被貶官貴州龍場,龍場悟道之後的作品;《客座私祝》是在晚年出征思恩和田州前夕所作,記錄他對弟子日常生活的訓誡;《矯亭說》則算是王陽明代替父親龍山公所作:龍山公有位朋友建造了一座新亭,命名為“矯”,朋友向龍山公求字,王陽明就代父親寫下這幅作品。對這幾幅作品,後代評論家都給予極高的評價:

清代學者王育將王陽明與朱熹的書法比較:“朱熹的書法骨勁老練,有蒼鬆怪石壁立千仞之勢。王陽明的書法骨挺神駿,有鷹擊長空之態。二者的書法骨骼清奇,實乃二人功業德行使然。”

明末清初學者陳瑚評價《矯亭說》:“今閱其手跡,筆墨飛騰,似有龍鳳翔舉之勢,亦可窺見內心之精明。”

閱字如閱人,由書法作品窺見內心之精明,陳瑚的評價精準至極!

王陽明在嶽父家的書房裏靜心斂氣練習書法之時,或許遠還沒有想到,二十年後,他當年一筆一畫寫下來的書法字帖也會成為他通向心學之路的一步步階梯。

新婚玩失蹤的事件已經過去好久了,夫人諸氏的怒氣也消了,王陽明就在諸家住下來,無事也常到南昌城裏轉轉。那南昌城原本就是一風景佳勝之處,南浦飛雲,贛江曉渡,龍沙夕照,東湖夜月,徐亭煙樹,王陽明置身於其間,常常是流連忘返。回到家中則有嬌妻相伴,書房內讀書習字,紅袖添香,小日子過得賽過神仙。王陽明原本脆弱單薄的身體慢慢恢複了元氣,人也變得精神起來。

王陽明從頭年七月一直在諸家待到第二年年底,才偕夫人踏上回家鄉餘姚的路。

3 攜妻回鄉 拜謁大儒

弘治二年(1489年)十二月,王陽明帶著諸氏離開南昌嶽父家,回老家餘姚。

這一年,王陽明十八歲。

幾年來,王陽明一直在想著如何做聖人。在嶽父家的一年多時間裏,他雖然一直在苦練書法,也曾到鐵柱宮裏與老道士談論道教養生術,但他骨子深處還是對積極用世的儒學充滿信賴,對聖學一直充滿向往。這次帶夫人回家,王陽明先要經過鄱陽湖,然後沿江逆流而上,從東部離開江西境地,再從錢塘江上遊的常山出發,經過衢州到達杭州,最終回故鄉餘姚。在這途中,有一個地方一直讓王陽明夢牽魂繞——江西廣信上饒。

在王陽明心中,有一個人的名字一直占據著重要的位置——他就是明代著名理學家婁諒。這一年,婁諒已經六十八歲了,與王陽明整整差了五十年的光陰,但這絲毫阻擋不了王陽明前去拜謁這位老先生的熱情。

婁諒(1422—1491),字克貞,別號一齋,江西廣信上饒人。從少年時代起,婁諒就有誌於成聖的學問,曾求教於四方,事實卻讓婁諒很是失望,他發現大多數老師所教授的儒子之學不過是教人應付科舉而已,並非真正的“身心學問”。後來,婁諒聽說吳與弼在撫州崇仁鄉居,躬耕食力,授徒講學,便辭家去拜吳與弼為師。吳與弼推崇的學說被後人稱之為康齋之學(吳與弼,號康齋)。康齋之學,完全遵從程朱之道,認為人應當整束自己的身心,使其瑩淨。注重“靜時涵養,動時省察”,終生以“存天理去人欲”為念,其學術流傳較廣,弟子眾多,形成“崇仁學派”。吳康齋的門人弟子中,最被人稱道的就是陳獻章(實齋)、胡居仁(敬齋)與婁諒三人。婁諒天性聰明豪邁,不屑於俗務,但又能在一些小事上身體力行。四十三歲時,婁諒出任成都訓導,不久之後就辭職回到故鄉上饒。回鄉後,婁諒以矯正鄉風裏風俗為己任,著書立說,開館講學教授弟子。據傳,婁諒對弟子們要求極是嚴格,事無巨細都會加以曉諭禁戒,為此也曾得罪了不少人。

關於婁諒的為人與學問,王陽明早有耳聞,對他早已心向往之。這次,王陽明自南昌回餘姚,途中剛好經過廣信上饒,正好圓了王陽明去拜謁大儒的心願。在陽明心學的發展史上,這當是一次極為重要的會麵。當六十八歲的婁諒與十八歲的王陽明相見,二人竟然一見如故,大有相見恨晚之意。眼前這個一心向聖學的年輕人讓婁諒想起自己的年輕時代——他們的年輕時代,經曆何等相似嗬,而他們對聖學的向往與癡迷也在無形中拉近了彼此的距離。二人一問一答,相談甚是歡洽。王陽明向婁諒講述自己在追求聖學路上的種種困惑與波折,婁諒則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不但把自己對宋儒格物之說的理解悉心解釋給王陽明聽,還把自己的生活方式與做學問的態度都傳授給了王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