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另類青年(2)(2 / 3)

“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做學問成為聖人。”這一句,當是那次王陽明上饒之行的最大收獲。婁諒的那一句話,徹底撥開了王陽明眼前的迷霧。因為幾年來在追求聖學的路上頻頻受阻,王陽明正覺得前路迷茫,不知所措,婁諒卻似看透了他的心思一般,一語點醒夢中人,讓王陽明從此堅定了通過做學問成為聖人的決心。

與婁諒的會麵是短暫的,意義卻是深長的。如果沒有遇上婁諒,王陽明能否以聖學為宗,並開啟明代儒學新篇章還真不敢說,那條路也許會更曲折漫長,也許王陽明根本就踏上別的蹊徑,永遠偏離了聖學之道。

在上饒停留幾天,王陽明又要踏上回家的征程了。跳上小舟與這位須發皆白的大儒告別之時,王陽明的心中竟充滿不舍之意。他不知道,何時還能再與這位博學又和藹的師者傾心長談。人生長路,其實是由一個又一個的未知串綴而起。那其實是這一對忘年密友的最後一次會麵。兩年之後,婁諒就與世長辭了。而王陽明再次與這位大儒神交,則是數年之後他為婁諒的女兒收屍下葬之時。一代大儒婁諒,卻把唯一的愛女嫁給了叛臣寧王朱宸濠為妻。寧王起事兵敗,婁諒女兒投水而死。這是很久之後的事。

4 一波三折 科舉之路

弘治三年(1490年),王陽明的生命中發生了一件頗讓人悲傷的事。這一年,一直對他疼愛有加的祖父竹軒公因病去世了。王陽明的父親龍山公從京師趕回餘姚為父親治喪。安頓好父親的喪事,龍山公的目光又開始轉到兒子身上。

這一年,王陽明已經十九歲了,雖然已經娶妻成親,可他在學業上卻是一事無成。多年來,王華這位傳統儒家士子,一直希望兒子能同他一樣走讀書經仕的道路。

十九歲的王陽明,在讀書做聖人的理想支配之下,東一榔頭,西一棒槌,雖也有些收獲,但總體來說收獲並不大。與婁諒的傾心長談給了他方向,祖父的去世卻給他帶來一份沉重的打擊。祖父竹軒公一直看好他,講他未來定會成大器,可他至死都沒看到這個孫子的半點功名,不能不說,竹軒公也是帶著一份遺憾離世的。現在,王陽明已經到了參加科舉考試的年紀了。盡管王陽明對此並不甚熱衷,但在那個年代,要想實現自己讀書做聖人的理想,實現自己經略四方的宏圖大誌,科舉之路仍然不可繞過。

王陽明開始回歸書齋,收心讀書了。

兒子的這種轉變,龍山公自然是看在眼裏,喜在心裏。為了給兒子創造一個良好的讀書氛圍,他特意吩咐自己的從弟王冕、王階、王宮及妹婿等人,與王陽明一同學習經書。這樣,王陽明白天跟著眾人一起學習科舉課業,晚上則搜集經史子集來讀,常常攻讀到深夜。王陽明原本就有著非同常人的聰穎智慧,又如此用功,學業文章進步之快,讓另外幾人大為驚訝。後來,他們才知道,王陽明讀書的目的並非僅僅局限在參加科舉考試,原是有更為遠大的理想在支撐著他,那是他們無論如何也無法企及的:“彼已遊心舉業外矣,吾何及也!”

其實,王陽明的轉變不僅僅在他讀書求學問上。從裏到外,他整個人都變了。王陽明年少時頑劣異常,極愛與人開玩笑惡作劇,如今讀儒家聖賢書多了,回頭反思自己曾經的言行舉止,忽覺後悔不迭。他開始從自己日常的一言一行來嚴格要求自己,要求自己端坐、省言,像古代那些真正的聖賢之人一樣。那份變化讓王冕、王階等人簡直無法相信,一個曾經頑劣異常的小子,朝夕之間竟脫胎換骨一般,他們懷疑他隻是一時心血來潮,等三分鍾熱度一過說不定又故態複萌。麵對他們的質疑,王陽明一本正經地給他們解釋:“昔日我放逸,現在才知道自己錯了。”經他這麼一說,那幾個倒不好意思再取笑他,也開始變得謹言慎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