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三年多時間的精心準備,王陽明終於迎來他生命中的第一次科舉考試——鄉試。
弘治五年(1492年),王陽明參加浙江省的鄉試並順利考取舉人,獲得了第二年去京城參加會試的資格。這一年,王陽明二十一歲。在那場鄉試中,還有兩個大明知名人士——孫燧和胡世寧,他們也一並中舉。這兩個人後來同王陽明一起,在平定寧王朱宸濠發動的叛亂中起過舉足輕重的作用。
關於王陽明鄉試中舉,也曾有一個相當有意思的傳說。話說就在王陽明考試前夜,考場的巡場人員在巡視考場時,發現考場當中站著兩個巨人,兩個巨人一個身著緋紅衣服,一個身穿綠衣服,二人東西相向而立,正在大聲討論:“三人好做事!”言罷便倏忽不見了。放榜之日,王陽明、孫燧、胡世寧三人同時中榜。在後來的宸濠之亂中,胡世寧檢其奸,孫燧發其難,王陽明則平定其亂,讓人不由又想起當年那神秘的紅衣綠衣人來。這一段逸事,不知是後人根據三人功績杜撰,還是確有其事,卻也說明那場鄉試確實為大明王朝選出了三位棟梁之材。
為了更加充分地準備來年的會試,在考取舉人之後不久,王陽明便由餘姚再上京師。彼時,王華還在京師任職,父子二人剛好也互相有個照應。接下來的會試,對王陽明來說,應是手到擒來十拿九穩的事。但王陽明卻不敢掉以輕心,他的用功刻苦程度連對他一向要求嚴苛的父親也看不下去了。看兒子每每讀書到深夜,王華心疼,就吩咐家人把王陽明屋中的燈燭都收起來,強迫他去休息。王陽明就等家人和父親睡了,再爬起來讀書。
常言道:“苦心人,天不負。”上蒼卻似乎故意要在王陽明成聖成賢的路上設置下重重障礙,如同西天取經的唐僧師徒,不曆九九八十一難,斷不能讓他取走真經。堂堂大明朝年輕的大才子王陽明,熟讀儒家經史子集,八股文詩文寫得如行雲流水,科考考場上,他考不取,誰人還能考取?偏偏他就走了背運。那年的會試中,他竟然名落孫山了。這對滿懷信心赴會試的王陽明來說,不能不算一種沉重的打擊。
至於王陽明落第的原因,複雜難言。或許是他用功用偏了,別看他每天讀書到深夜,讀的可都是與科舉考試不相關的書籍,就像王冕他們說他的那樣,他“心遊於舉業外矣”。那些經史書籍對人的身心涵養有益,卻不一定有助於科舉。然而,最大的原因還可能來自他的才華——才華過勝,招人妒了。
龍山公的兒子,大家眼裏的準狀元郎,卻落第了,惋惜者有之,痛快者有之,前來大加安慰的也大有人在。
那一日,王陽明家裏高朋滿座,當時朝中諸老,文壇才子,全來向這位落第的舉子表示“慰問”。當朝宰相李東陽(號西涯)也來了,他是那場會試的主考官,也是大明詩名極高的文壇領袖,在讀書人中有著極大的影響力與號召力。他安慰王陽明道:“汝今年考取不中,明年一定為狀元,來試著作一篇狀元賦吧。”李東陽出題的動機何在,是帶著一種惋惜,還是帶著一種嘲諷挖苦且不去論,讓一個剛剛落第的年輕人去作狀元賦,根本就是在人傷口上撒鹽。誰料王陽明聽後,不慌不忙,鋪紙提筆,筆走龍蛇,不大會兒工夫,一篇洋洋灑灑的《來科狀元賦》就作成了。“天才!真乃天才啊!”身邊諸老隻有驚歎的份兒,就連一向嚴肅的李東陽也不由頻頻點頭稱讚。
對人才的扼殺,有棒殺,亦有捧殺。李東陽當時也許並未意識到,他隨口而說的幾句讚譽之詞,日後可把王陽明給害慘了。李東陽什麼人物啊,當時位高權傾的大宰相,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文壇領袖,他貶損誰表揚誰,那都是一言九鼎,影響力可大著呢。當時現場有位閣老聽到李東陽對王陽明的誇讚,心裏就不舒服了:“這小子要是取第,將來眼裏還有我們這些人嗎?”酸溜溜的醋意與妒意已經無法掩飾。據說那就為王陽明的第二次落第埋下禍根了。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嫉賢妒能的人性之惡,自古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