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仕途風雲(1)(3 / 3)

王陽明熟讀天下兵書,對《孫子兵法》極為熟稔,在這一條邊策中,他引用《孫子兵法》來解釋。彼時的王陽明雖然還僅僅在觀政實習期,可他對大明當前的軍事形勢卻分析得頭頭是道,入情入理,比多少當時的在朝將帥都分析得透徹。“簡師以省費”,這一策略在王陽明晚年的戰爭實踐中也被他運用過。

第四策:屯田以給食

王陽明言:

臣惟兵以食為主,無食,是無兵也。邊關轉輸,水陸千裏,踣頓捐棄,十而致一。故兵法曰:“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師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此之謂也。今之軍官既不堪戰陣,又使無事坐食以益邊困,是與敵為謀也。三邊之戍,方以戰守,不暇耕農。誠使京軍分屯其地,給種授器,待其秋成,使之各食其力。寇至則授甲歸屯,遙為聲勢,以相犄角;寇去仍複其業,因以其暇,繕完虜所拆毀邊牆、亭堡,以遏衝突。如此,雖未能盡給塞下之食,亦可以少息輸饋矣。此誠持久俟時之道,王師出於萬全之長策也。

孫子兵法中言,長途運輸兵糧實為兵家用兵之大忌,針對這一點,王陽明提出屯田以給食的建議:守邊將士戰時守邊,閑時墾荒種糧以自足。事實證明,王陽明的這條建議非常及時,西北寧夏、東北遼寧等地後來都實行了屯田製。

第五策:行法以振威

王陽明言道:

臣聞李光弼之代子儀也,張用濟斬於轅門;狄青之至廣南也,陳曙戮於戲下;是以皆能振疲散之卒,而摧方強之虜。今邊臣之失機者,往往以計幸脫。朝喪師於東陲,暮調守於西鄙,罰無所加,兵因縱弛。如此,則是陛下不惟不置之罪,而複為曲全之地也,彼亦何憚而致其死力哉?夫法之不行,自上犯之也。今總兵官之頭目,動以一二百計,彼其誠以武勇而收錄之也,則亦何不可之有!然而此輩非勢家之子弟,即豪門之夤緣,皆以權力而強委之也。彼且需求刻剝,騷擾道路;仗勢以奪功,無勞而冒賞;懈戰士之心,興邊戎之怨。為總兵者且複資其權力以相後先,其委之也,敢以不受乎?其受之也,其肯以不庇乎?苟戾於法,又敢斬之以殉乎?是將軍之威固已因此輩而索然矣,其又何以臨師服眾哉!臣願陛下手敕提督等官,發令之日,即以先所喪師者斬於轅門,以正軍法。而所謂頭目之屬,悉皆禁令發回,毋使瀆擾侵冒,以撓將權,則士卒奮勵,軍威振肅。克敵製勝,皆原於此。不然,雖有百萬之眾,徒以虛國勞民,而亦無所用之也。

在王陽明看來,彼時戰場上將士們作戰不利的重要原因在於軍法混亂,軍紀不嚴明,繼而導致軍威無存,軍心渙散。戰場上,嚴明的軍法軍紀從來就是戰爭取勝的保證與根本。為此,王陽明希望皇上能自我振作,整頓軍紀。這一條,王陽明尤為看重,他後來之所以能在剿匪戰場上和平定宸濠之亂的過程中屢戰屢勝,與他對軍紀軍法的嚴明是分不開的。

第六策:敷恩以激怒

王陽明言道:

臣聞殺敵者,怒也。今師方失利,士氣消沮。三邊之戍,其死亡者非其父母子弟,則其宗族親戚也。今誠撫其瘡痍,問其疾苦,恤其孤寡,振其空乏,共死者皆無怨尤,則生者宜自感動。然後簡其強壯,宣以國恩,喻以虜仇,明以天倫,激以大義;懸賞以鼓其勇,暴惡以深其怒;痛心疾首,日夜淬礪。務與之俱殺父兄之仇,以報朝廷之德。則我之兵勢日張,士氣日奮,而區區醜虜有不足破者矣。

兵家認為,激發士兵的怒氣會讓他們更加奮勇地在戰場上殺敵。王陽明卻以仁愛為本,從“仁”出發,他主張先對兵士們施以仁愛與關懷,“然後簡其強壯,宣以國恩,喻以虜仇,明以天倫,激以大義。”從這一點上來看,王陽明的用兵之術比孫子兵法更勝一籌,此舉也在無形中體現了他的心學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