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有股子拚勁兒,這股子拚勁兒在他十七歲“格竹”時已經領略過了。他工作起來更是一個拚命三郎。江北辦案的近一年時間裏,為了理清查明那些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他常常不休不眠,早把來前醫生的叮囑拋諸腦後了。白天在官衙審理案件起草公文,晚上回家還要攻讀詩書到深夜。有肺病咳嗽之患的人,最怕傷風受寒,王陽明讀起書來,就把什麼都忘了,衝風冒寒之事,時有發生。如此無所顧忌,外侵內耗,咳嗽舊疾越發厲害,有時甚至都要咳出血來。
弘治十五年(1502年)春天,王陽明已經完成審查江北囚徒的任務,可以稍稍放鬆一下了。王陽明自年輕時就因身體原因,對道教神仙的超脫境界充滿向往。這一次,公務之餘,他趁機前往茅山、九華山等道教名山遊玩了一番。
在遊茅山時,王陽明遇到了一位同是前來遊玩的道士湯雲穀,這位湯道士是丹陽人士,也對道教神仙之說充滿神往。二人在山中相遇,一見如故,隨即攜手同行同遊。王陽明和湯雲穀一起登上三茅山巔,踏遍仙人遺跡,或洞窟中小憩,或道觀中相對坐談,好不自在。山中的清風白雲,清泉明月,暫時滌盡王陽明心中的沉鬱之氣,也讓他暫時忘記了現世的汙濁。
從茅山歸來,王陽明似是意猶未盡,他又一鼓作氣,登上了九華山。
九華山是一座佛教名山,亦是一座道教名山,山中古刹林立,曆來都有高士仙人隱居於此。九華山上大小洞窟不曉得有多少,其中最為著名的有五處,此外還有山嶺十一座,山泉十七處,溪澗淵池,更是遍布山中。水是山的血脈,是山的靈性之源。這九華山中常年泉水淙淙,生機盎然,難怪成了曆代仙家修行隱居的青睞之所。
王陽明來時,正是九華山的春天,漫山遍野一片蔥蘢,林間樹下,繁花似錦。行走在山間林蔭道上,耳聽得山間鳥啼聲聲,婉轉如珠落玉盤,王陽明隻覺得心肺都被過濾清洗得澄澈透明。
這天天色漸晚,王陽明來到一座叫化城寺的道觀住宿。進得寺來,但見寺中大堂正中,正有一位老道士盤腿靜坐。王陽明進來,恭恭敬敬向這位道士作揖問好,這位老道士卻是動也沒動,連眼皮也沒翻一下。王陽明心中覺得好奇又好笑。他走訪過不少道觀古刹,也見識過不少正在修行的仙家道人,像眼前這位這樣蓬頭亂發衣衫不整的道士,他還是頭一次見。若非在道觀中相遇,把這麼一個人視為叫花子也未可知。可怪人常常脾氣大,王陽明開口問:“請問神仙可學否?”這是王陽明眼下最為關心的。因為身體時好時壞,他時不時就從心底冒出些出家修行的念頭來,卻不知自己是否有那份資質。
那道士依舊眼皮也不抬,隻輕輕搖了搖頭,回答說:“尚未,尚未。”
那句話讓王陽明摸不著頭腦。他以為是因為現場還有別人,老道士不便向他透露仙機,便屏退左右隨從,將老道士引到後亭,再次向老道士行禮問道:“吾欲出家修行,不知神仙可學否?”老道士依舊用那四個字回答了他:“尚未,尚未。”
王陽明哪裏肯罷休,他曆盡辛苦找到化城寺,就是來聽這位叫蔡蓬頭的老道士講神仙之學養生之術的,他倒好,區區兩字就把他打發了。不甘心,繼續追問。這蔡蓬頭見王陽明一臉迷茫又執迷不悟,隻得再次點撥他:“你在這後亭後堂又是作揖又是施禮的,我看你一團官相,還來說什麼神仙學什麼道?”
王陽明一愣,既而明白了蔡道士的意思。果然是位高人,一眼就看透了他王陽明的心思。王陽明也是個果斷利落的,知他與這位蔡道士並無仙緣,二話不說,哈哈大笑三聲,轉身而去。
身後,那位蔡道士卻是滿臉憾色地輕輕搖了搖頭。若非見王陽明入世的心那麼重,以他的天資,倒真可以收作他的弟子呢。
別過蔡蓬頭,王陽明又在九華山上逗留了幾日。聽說山中地藏洞裏有一位老道正在修行。這位老道更是一位怪人,坐臥鬆毛,不食人間煙火。他修行的地藏洞在九華山最險絕的山頂處,幾乎無路可通。王陽明攀著草木樹枝,登懸崖、涉險徑,費盡周折險阻才來到老道士修行的地藏洞中。果真是一位世外奇人。王陽明進入洞中之時,老道士正和衣蜷腿臥在鬆毛之上。這位老道士須發皆白,卻滿麵紅潤。那會兒,他睡得正熟呢。王陽明也不敢驚擾他,隻在他身邊悄悄坐下來,看他睡得嬰兒般安詳,王陽明忍不住伸出手去輕輕摸了摸他的腳。不知過了多久,老道士終於醒來。看到眼前的王陽明,他分外驚訝:“如此危險之處,安得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