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仕途風雲(3)(2 / 2)

程、朱、陸、王雖然都批判道教和佛教,但他們並不是完全否定道教和佛教,對其中一些積極的思想也給予了肯定。

道教認為,“真正的超脫之道就蘊藏在天地萬物之中”。佛教主張,“即心即佛”“即身成佛”。由此可見,雖然道教和佛教都主張通過出仕來探究道之本源,但求道的最終結果還得回歸到現實本身。從本源上看,儒學與道教、佛教的出發點不同,儒學主張以人為本,要求直接從現實出發去求道,而道教和佛教則是拐了一個大彎。

在王陽明的觀念中,孝道是人本性的流露,是一個人必須具備的品質,而佛教和道教則將孝道視作假和空,這是對人性的泯滅。毫不誇張地說,孝道就像橫在道教和佛教咽喉處的一把刀。道教和佛教對孝道的認識阻礙了它們在中國的發展。

國際陽明學大師,日本著名學者岡田武彥,不僅在陽明學領域建樹非凡,他對道家、禪學都有相當深入的研究,堪稱當今世界學貫東西、橫跨儒釋道幾個領域的哲學大師。在他的陽明學代表作《王陽明大傳:知行合一的心學智慧》一書中,他對佛教、道教、儒教的本質區別用以上這幾段簡潔明了的話就概括出來。

王陽明悟得道家之不足後,就毫不猶豫地走出陽明洞,下山回家去了。家裏,有他時時牽念的親人在翹首以待,等他歸來。

4 西湖療養 點化禪僧

素有“人間天堂”之美譽的杭州西湖,從古至今都是一處風景佳勝之地,那裏的湖山秀水曾引得多少文人騷客往來不絕,古刹寺院更是數不勝數。

弘治十六年(1503年),王陽明再度離開家鄉餘姚,來到杭州養病。在陽明洞修煉近一年時間之後,他漸漸意識到道教之不足,更意識到自己其實還是深懷一顆用世的心的。而要做一個於國於家有用的人,就必須有一個強健的體魄,他不想再把自己有限的光陰浪費在那些虛空的修煉上。

“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西湖的美,晴天見瀲灩,雨中顯空蒙,無論是晴還是雨,都有看不盡的湖山勝景。南屏晚鍾,蘇堤春曉,六橋煙柳,雷峰夕照,夏有十裏荷花,秋有桂子飄香,一年四時的美景不斷,似一劑良藥撫慰著王陽明疲憊病弱的身心。在這片明山秀水之間,王陽明最愛去的地方是南屏山,因那裏有虎跑寺、淨慈寺等寺廟。在王陽明看來,寺廟依舊是這塵世間最為潔淨清幽的地方。那裏的嫋嫋香火,縷縷梵音,每每都能讓王陽明躁動不安的心靈回歸寧靜。

在那段時間裏,王陽明常常光顧虎跑寺,有一位神秘的僧人漸漸走進他的視線。據寺裏的其他僧人介紹,那位神僧三年之前來到寺裏就再沒有離開過,他天天把自己關在房間裏,一天到晚坐著修煉,從不跟人言語。

王陽明的好奇心再度被激發,他來到神僧修煉的地方,卻被眼前那個神色憔悴的人嚇了一大跳。但見那人蓬頭亂發,麵色灰暗,那會兒果真正閉目打坐,沉默不言。

“你這位和尚,終日裏口巴巴說些什麼?終日裏眼巴巴看些什麼?”王陽明一聲大喝,可不是一般的質問。那僧人明明嘴巴緊閉一言未發,王陽明卻說他整日裏口巴巴說些什麼,明明是雙目緊閉他卻說他眼巴巴整日看些什麼。這一句話裏,其實就含著所謂的“禪機”。

那和尚果真被驚醒了,他睜開眼睛便同王陽明交談起來。

“家中可有何人在?”王陽明問那和尚。

“老母尚在。”

“汝三年都躲在這裏修行,不想念老母?”問出這一句,王陽明是有切身體會的。他在陽明洞中修行,已經修煉到相當境界了,就是因為放不下對祖母與父親的牽念才放棄了。

不問這一句還好,一問,那位和尚一下子變得滿麵憂戚起來,他對王陽明說:“哪能不想念呢?”整整三年了,他其實無日不在這種於母親的思念與修行得道之間徘徊,痛苦糾結。他以為是自己修行的心不夠誠,是自己的定力不夠,才越發封閉了自己。今天卻被這位陌生的來客一語道破。

見和尚似有被自己說動之意,王陽明趁機向他解釋道:“思念父母是人之天性,是從我們嬰兒時期就養成的。如果我們連父母人倫都可以拋棄,那就是斷絕人性,還修行什麼呢?汝既然不能不起念,雖終日不言,心中已自說著;終日不視,心中已自看著了。如此徒亂心曲,何如回家去看看母親?”

王陽明一席話,把那位和尚說得淚流滿麵,他連連向王陽明表示感謝:“檀越妙論,感謝開示。”

第二天,王陽明又去虎跑寺,發現那位神僧已經收拾東西回老家去了。

王陽明擺弄禪機,三言兩語就把那位執迷不悟的和尚感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