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仕途風雲(4)(1 / 2)

其實,那也是對他自己的一種感化。

回首王陽明前三十年走過的路,雖然他從十二歲就已立下讀書做聖人的理想,並為了這個理想一直在不斷地探索實踐著。他覺得聖賢就應該順境安民,所以十五歲的他便獨自到了邊境去考察三關;他讀朱熹的“格物窮理”說,便立馬和朋友一起到竹園格竹子;在南昌時他去鐵柱宮跟道士練習養生的導引之術,他練書法,結詩社,遊覽名山大川訪仙問道。這一路走來,有失有得,有時離聖人之道很近,又時又有偏離。王陽明在追求聖人之道的道路上,其實是走過很多彎路的。

初溺於任俠之習,再溺於騎射之習,三溺於辭章之習,四溺於神仙之習,五溺於佛氏之習。正德丙寅,始歸正於聖賢之學。

這一段話,是王陽明去世後,他的朋友湛甘泉寫在他墓誌銘裏的一段(《王文成公全書》卷三十七)。湛甘泉後來同王陽明一起弘揚儒學,不愧王陽明的生死至交,對王陽明一生了如指掌。

盡管,此時的王陽明離他真正歸於聖賢之學還有一定的時間與距離。但到這一年,王陽明追求聖人之道的理想與途徑已經越來越清晰。他決定以儒家思想為根本的仁義之道,沿著儒家道路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5 重回京師 結識甘泉

弘治十六年,王陽明在西湖療養了差不多一年時間,他的身體得到極大的恢複。身體慢慢恢複了,王陽明的用世之心又開始活動了。他重新回到京城,等待機會。

機會還真是說來就來了,弘治十七年(1504年)秋天,三十三歲的王陽明出任山東鄉試的主考官。那時的鄉試主考官自然要由文章精粹之士擔任,何況,王陽明出任鄉試主考官的地方還是齊魯文明之地、孔孟之鄉,那裏曾有很多孔子的高徒,那裏對鄉試主考官的要求自然更要高於別處。

盡管王陽明才華非凡,但千裏馬還需先有慧眼識才的伯樂。他能出任山東的鄉試主考官,與當時的山東巡按監察禦史陸偁有著極大的關係。陸偁早已久聞王陽明大名,聽說王陽明回到京城,他特意派人前去京城邀請王陽明出任山東鄉試主考官。

陸偁的邀請讓王陽明又驚又喜,他深謝陸偁給自己帶來的這個機會,又滿心忐忑,深感自己的責任之重大。大明朝的鄉試主考官,多從京官中直接選拔,且多由那些直接負責教學的官員擔任。王陽明當時任職刑部主事,被調去任鄉試主考官當屬特別錄用。再者,王陽明雖然滿腹經綸,卻從來沒有擔任過類似的差事。但孔孟之鄉,對正滿懷熱情走在追尋聖人之道上的王陽明來說,不能不說是一種巨大的誘惑,那裏的山川風物,那裏的賢士名流,都讓王陽明心向往之。能到那裏去選賢擢士,對一位儒家士子來說更是一種至高的榮耀。

王陽明果然沒讓陸偁,也沒讓山東的士子們失望,那次鄉試從試題到錄用都由王陽明親自主持。

王陽明在主持山東鄉試的過程中,共出了十三道經義題、五道策論題,此外,論、表還各出一題。經義題選的大多是“四書五經”中跟經世致用有關的語句,策論主要是考察考生對當時急務的對策。王陽明在《山東鄉試錄》中不僅列出了自己出的題目,還附上了標準答案。(岡田武彥:《王陽明大傳:知行合一的心學智慧》)

出任山東鄉試主考官,是王陽明第一次以一名儒學家的身份在世人麵前出現,也更加堅定了他在儒家道路上走下去的決心。而在那次鄉試中,王陽明的儒學思想與才華得以展示,這讓他在朝野上下的名聲更響了。

這年九月,王陽明圓滿完成鄉試官的任務,回到京師。回京師後,王陽明又被轉任為兵部武選清吏司主事,負責選拔武官的考試。一文一武,兩場考試的主考官,足見當時朝廷對王陽明的器重。

在兩次選拔考生的過程中,王陽明漸漸發現一個問題:他發現當時的士子學者多與他年輕時一樣,隻一味沉溺於辭章記誦之學,他們一心讀聖賢書,也不過為科舉經仕,卻不知身心修行為何物。到這個時候,王陽明對儒學已經有了越來越清晰的認識,他決定致力於提倡聖學。

提倡聖學,必先使人立成聖人之誌。王陽明開始向周圍的人講學布道。以王陽明的才華與他對儒家思想的理解,可以想見,他的課堂定是精彩非凡的。如此一傳十,十傳百,他在京城的名聲日漸響亮,有更多的人慕名而來,聚集到他的門下。王陽明幹脆一不做二不休,公開授徒講學了。

在當時讀書人當中,程朱理學被視為正統儒家之學。王陽明也曾熟讀程朱著作,並對朱子之學深信不疑。十七歲那年,王陽明為實踐朱熹的“格物窮理”說親自跑到竹園去“格竹”,卻失敗了,自那次之後,他對朱子學開始產生了一些懷疑。

其實,追溯朱子格物之學,它來自於北宋的大理學家程頤。朱熹重視“格物”,把“格物窮理”視作儒學入門的第一步。朱熹通過不斷地讀書積澱,到四十歲之後也意識到自己以前學問中存在的一些錯誤,明白了“格物”的真正內涵。可以說,格物之學,是朱熹大半生讀書思考積累的一種學問,非常人所能輕易達到。王陽明年紀輕輕,他的學問與人生閱曆的積累還清淺,他隻憑著滿心的豪氣去實踐朱熹的“格物窮理”之學,失敗自然在所難免。但王陽明天生是個執著、意誌堅定的人,他決定了的事情,哪怕曆盡波折,也決不輕易放棄。弘治二年,也就是他十八歲那年,從江西南昌偕妻子諸氏回餘姚的途中,他去廣信上饒拜訪了當時的大儒婁諒,那一次,與婁諒的傾心交流讓他對宋代儒學中的格物說有了新的理解。此後,王陽明因身體等原因,也曾迷上異說,直到三十一歲在陽明洞中修養,漸悟出其釋、道兩家的不足,才又重新轉身儒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