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陽明遭難(1)(1 / 3)

1 孝宗駕崩 武宗登基

弘治十八年,對王陽明來說是不尋常的一年。這一年,他遇到了與自己誌同道合的知交湛甘泉,二人一起在京師講學,大力倡導聖學。有誌趣相投的人,一起做著有意義的事,但王陽明似乎並沒有那麼開心。忙碌之餘,他常常想起故鄉餘姚,想起那裏的親人,那裏的一山一水。祖父竹軒公早已在他十九歲那年去世,祖母已年邁,不知近況如何。龍泉山上的龍泉寺,當年他的父親龍山公曾在此讀書,他也曾多次遊曆。龍泉寺的古鬆井欄,野佬寺僧,可都還是舊年模樣?再想自己三年來輾轉流徙,雖一心向聖學,卻被各種俗世濁流裹挾,身不由己。想到此,王陽明忍不住鋪紙提筆,一口氣寫了七首思念故鄉的詩,其中一首就是《憶龍泉山》(《王文成公全書》卷十九):

我愛龍泉寺,寺僧頗疏野。

盡日坐井欄,有時臥鬆下。

一夕別山雲,三年走車馬。

愧殺岩下泉,朝夕自清瀉。

在這首詩裏,王陽明除了流露出對家鄉的懷念之意,似還有一份愧疚之情。“一夕別山雲,三年走車馬。愧殺岩下泉,朝夕自清瀉。”想自己裹身俗務,竟然覺得無顏以對山中清冽的甘泉。

在另一首《憶諸弟》(《王文成公全書》卷十九)的詩中,王陽明流露出的就不僅僅是思念與愧疚之情,在那裏,他已透露出濃濃的厭世歸隱之心:

久別龍山雲,時夢龍山雨。

覺來枕簟涼,諸弟在何許?

終年走風塵,何似山中住。

百歲如轉蓬,拂衣從此去。

王陽明曆盡重重波折,最終總算皈依儒學正途,又幸運遇到了湛甘泉這樣誌同道合的朋友,同他一起倡導聖學,他該大幹一場才是,卻又為何頻頻在詩中發出這等消極的慨歎?

把目光投向弘治十八年的大明王朝,方知這一年於大明王朝來說也是極為不平常的一年。這一年五月,三十六歲的大明弘治皇帝明孝宗朱祐樘駕崩,太子朱厚照即位,廟號武宗。大明王朝由此駛入一段最為黑暗動蕩的曆史長河。

明孝宗十八歲即位,共在位十八年。那十八年,政治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可謂明朝曆史上最為清明的十八年。明孝宗也是大明曆史上少有的明君,他在位期間,在政治上任賢臣遠小人,整頓吏治;經濟上大力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繁榮經濟,與民生息。明孝宗更是曆史上罕見的癡情專一皇帝。在古代皇帝中,哪一個皇帝不是後宮佳麗如雲?這明孝宗的後宮裏竟然隻有皇後張氏一人,他與張氏像一對民間夫婦一樣恩愛一生,終生沒再另立嬪妃。可人無完人,這樣賢明的一代君主也有讓人遺憾之處,他太過仁慈,疏於武備,在軍事上沒什麼建樹,在他統治期間,北方邊境憂患重重。然而,那還不是他最大的遺憾,他最大的失敗之處在於為大明朝養育了那個頭號頑劣無為的接班人——朱厚照。

孝宗皇帝朱祐樘,淡泊女色,可謂天下第一好字號的皇帝丈夫,可他卻不是一位合格的父親,這同樣來自於他的仁慈——仁慈到對兒子朱厚照溺愛的程度。也由不得他不愛,皇子朱厚照也該算是明孝宗與張皇後的愛情結晶,這廝偏又生得容貌端嚴,天性聰敏,還極愛讀書,且多能過目不忘。明孝宗一生不崇尚武力,他這位兒子可是個從小就愛使槍弄棒的主兒,練得一身好功夫。在大臣們與明孝宗看來,朱厚照這所有的一切才華都是為一位合格的英明天子準備的。為了培養好這位未來的接班人,明孝宗給朱厚照請了大明朝最優秀的名士大儒來教化他,又專門派了幾位宦官來照顧他的飲食起居。

俗話說,棍棒之下出孝子,嚴師才能出高徒,太子朱厚照依仗著皇帝老子和他那位皇後老娘的寵愛,在宮裏鬧得無法無天。偏偏那幫宦官又是一幫見風使舵、投機鑽營之人,他們早就看透了,大明朝的天下將來就是他們天天陪侍的這位小太子的。眼下,他們把這位頑劣的太子服侍好,未來的天下也是他們的。所以,在如何讓太子玩得開心、玩得高興這方麵,這幫宦官們可謂不遺餘力。帶著太子逃課出宮,騎馬射箭,甚至偷偷帶著太子跑到那些他不該去的地方。有了這些人的陪伴,太子朱厚照的少年時期過得也真是滋潤至極。他哪裏想到,自己天堂一般的快活歲月就要在弘治十八年五月畫上一個句號。

明孝宗從小身體就多災多病,及至登基做了皇帝,由於勤政操勞,健康狀況一直堪憂。但他沒想到自己的生命會終結在三十六歲。太早了。大明江山社稷的接班人還沒有培養成人。這一年,太子朱厚照剛剛十五歲,還是一個標準的紈絝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