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照登基做皇上後不久就對劉瑾委以重任,他讓劉瑾執掌了宮裏二十四衙門中位居第二的內官監,手中的權力僅在司禮監掌印太監李榮、秉筆太監王嶽等四人之下。
新皇帝被一幫宦官簇擁著胡鬧,可急壞也氣壞了那九位被孝宗委以重托的大臣。他們頻頻婉勸皇上,不要忘記先帝之托,要以江山社稷為重,親賢臣,遠小人,勵精圖治。朱厚照玩得正開心呢,哪裏聽得進去這些老臣子的肺腑之言?他隻有煩,煩透了。往往不等聽完,就揮揮手把他們打發走了,回頭繼續找那“八虎”尋歡作樂。
“八虎”不除,必將成為大明王朝的心腹大患。幾位老臣很快就意識到,問題的根子還在皇帝身邊的那“八虎”身上,一場“清君側,除八虎”的政治行動在暗暗醞釀之中了。
彼時,王陽明雖正在京城與湛甘泉講學布道,一心撲在聖學上,但朝廷內外的風聲又怎會傳不到他的耳朵裏?一父一子,同為大明皇帝,所作所行卻有著如此天壤之別,大明前程實在讓人憂慮。可他一介書生,單憑講學,又能有多大力量?他救得了十個、百個,救得了天下社稷嗎?
如此憂慮重重,也難怪王陽明會生出歸隱林下的心思。
縱觀王陽明的一生,他其實一直都是一個矛盾的人,一直都在仕與隱之間搖擺不定。跟隨他一生的疾病是一個原因,他心裏對世外逍遙生活的渴望與向往也是另一個原因。盡管王陽明後來悟出佛家、道家之不足,轉而篤定地追求儒家聖學,但他骨子裏卻還遺留著一些佛家道家的出世因子。隻是,在每一次的內心鬥爭中,最終還是安民救邦的儒家之誌占上風,他也就一次次留了下來。
這一次,也是如此,他終究不能袖手旁觀。九位重臣,八位宦官,中間是舉棋不定的皇上,正德元年(1506年),這兩股政治力量的鬥爭已經日漸公開化、白熱化了。王陽明無論如何也想不到,那一場政治鬥爭不僅僅要影響到大明王朝的命運走向,連他也無可避免地被卷入這場政治旋渦,他的人生之路也將被徹底改寫。
2“八虎”弄權 群臣上書
大明正德元年秋天,天公似也有一種不祥的預感。天空整日灰蒙蒙、陰慘慘的,凜冽的西風從西北關外長驅直入,整座京城都籠罩在一片暗淡的陰寒之中。真是國遇昏主,日月無光。十五歲的正德皇帝朱厚照,在以劉瑾為首的太監“八虎”的陪侍縱容之下,正日漸為所欲為。除了玩兒,他似乎沒有別的心思。
而彼時的北方邊境上,蒙古族趁孝宗新喪、小皇登基、朝中動蕩之際,大舉發兵南下。宣府總兵匆忙中集結了兩萬人馬迎敵,雙方惡戰一場,結果明軍寡不敵眾,折員損將大敗而回。劉瑾等人卻極擅揣摩新主子的心思,知道他登基伊始,急需要一場“勝仗”來振奮人心鼓舞士氣,在他們幾人的一手建議操縱下,朱厚照又任命朱暉為征虜大將軍,帶兵到前線迎敵。結果,一場斬獲敵首八十餘名的小勝仗,從邊境傳回捷報來,竟然變成“有功將士兩萬餘人”。接到那樣的捷報,朝中幾位老臣也被驚到了,當然更多的是疑。派人一查,捷報裏的水分大得讓人咂舌。以國事為兒戲,這小皇帝鬧得不成樣子了。
更讓人擔憂的還不止這些,有了皇上的寵愛支持,太監“八虎”也越來越無法無天了。他們對內一味哄蒙皇上不理政事,對外則欺壓官員百姓。孝宗在位時體恤民情,講究一個與民生息;新皇登基,為滿足他的貪心玩欲,劉謹等人又借著向皇上獻孝心的名義到處橫征暴斂、魚肉百姓。一時之間,被廢除的各項稅收又都紛紛被恢複。地方官員為獻“孝心”表誠意,隻能貪汙勒索。
但再汙濁黑暗的朝代,也有正直之士、正義之人。為了勸阻皇上,科道監察禦史、給事中紛紛上奏。可惜那些奏章到了皇帝那裏,竟被他當作一堆廢紙扔在了一邊,連看也不看一眼。
眼看著正德皇上上任不到一年,就把朝野上下弄了個烏煙瘴氣,這可真把那幾位重臣給嚇壞了。再不想辦法除掉“八虎”,大明王朝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