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陽明遭難(2)(1 / 3)

以首輔劉健為首的朝中重臣開始集體上書。幾位大臣坐到一起,語重心長、情真意切地寫了一篇奏折遞交上去,他們跟皇上說:“一日在乎其位,則一日顯乎其官!”這話似是自謙,實則是在暗諷皇上,在皇位就要謀其政,要為大明江山與萬民著想。可這位十五歲的小皇帝,不知是真糊塗還是假糊塗,麵對這樣一封奏折,他竟是棄之不顧,充耳不聞。

如此三番五次進言相勸都被冷落,漸漸有人就灰了心。

弘治朝老臣左都禦史戴珊死了。他原本早就有告老還鄉之心,卻被弘治皇帝臨終一番遺言給留住了。他原本想把這把老骨頭敲碎吸幹貢獻給大明朝,給新皇帝出謀劃策,幫他成就一番帝業的,可正德皇帝的種種行徑終是讓他絕望了。他悲憤交加,病死在自己的任上。

戴珊死後沒多久,兵部尚書劉大夏也上書請辭。朱厚照也不怎麼挽留,大筆一揮,準奏!一代名臣劉大夏就這麼黯然離京,回鄉養老去了。後來想想,他走了,真是明智之舉。

緊接著,追隨弘治皇帝整十八年的吏部尚書馬文升也致仕了,由左侍郎焦芳接任了吏部尚書。

一時之間,朝中大臣走的走,死的死,幾位托孤重臣目瞪口呆。

彼時,戶部尚書是韓文。韓文也是一位正直之士,朝中情況都看在眼裏,卻是毫無辦法。某天,他從朝上回來,與身邊人講起“八虎”的為非作歹,講起先帝弘治皇帝的賢明,竟然痛哭流涕。旁邊有個人看不下去了,就對他說:“作為國家大臣,自然與國家社稷同榮共辱,當今之際,想辦法挽救國家才是,哭有何用?”一番話說得韓文心服口服。

發話的這位名為李夢陽,隻是一個戶部郎中,官居五品,官位並不甚高,但他的詩才了得,是著名的詩人、文學家。又因他性格剛直,疾惡如仇,在當時的讀書人中有著極高的聲譽。他接著向韓文解釋:“近來內閣大臣,科道禦史、給事中都在上書彈劾劉瑾等宦官,這就說明朝中像您這樣的正義之士不在少數,何不聯合他們一起,聯名上書,參倒‘八虎’集團,為國為民除害呢?”

正是一語點醒夢中人。想到自己一把年紀了,為國為民拚一把,死而無憾了。

第二天,韓文便與各部尚書大臣秘密商議,要聯名上書除掉以劉瑾為首的“八虎”。這其實是人心所向,韓文的倡議很快就得到了大臣們的積極響應。

事不宜遲,遲則生變。一篇聯名奏章很快就起草好了,奏章由李夢陽執筆。考慮到當今皇上的性格及文字水平,那篇奏章寫得不長不短,文字淺白,卻措辭嚴厲。奏章中,大臣們直點“八虎”之名,並直斥皇帝本人親近群小、遠賢臣的行徑,他們公開要求除去“八虎”。他們在上書中這樣寫道:

太監馬永成、穀大用、張永、羅祥、魏彬、劉瑾、丘聚、高鳳等,置造巧偽,淫蕩上心。或擊球走馬,或放鷹逐兔,或俳優雜劇錯陳於前,或導萬乘之尊與人交易,狎昵媟褻,無複禮體。日遊不足,夜以繼之,勞耗精神,虧損聖德。遂使天道失序,地氣靡寧,雷異星變,桃李秋花,考厥占候,鹹非吉祥。緣此輩細人,唯知蠱惑君上以行私,而不知皇天眷命,祖宗大業,皆在陛下一身。

高皇帝艱難百戰,取有四海,列聖繼承,傳之陛下。先帝臨崩顧命之語,陛下所聞也。奈何姑息群小,置之左右,為長夜之遊,恣無饜之欲,以累聖德乎!

奏章擬好後,韓文會同六部尚書以及大理寺卿、通政司使、都禦史,還有最高監察機構的最高官員、最高司法機構的最高官員、最高行政機構的最高官員——即所謂的“六部九卿”,聯合在奏章上簽名,然後把奏章上交給了皇上。

小皇帝朱厚照再怎麼胡作非為,也還是有一份是非之心在的。接到六部九卿大臣們的聯名上書,他嚇傻了。所謂眾怒難犯,他就是再一手遮天,大明朝的天下也還需要這些大臣們同他一起來治理。可要除掉與他朝夕相伴、陪他玩耍的“八虎”近侍,又讓他於心不忍。這大約是他登上皇位之後所麵臨的第一個讓他頭疼的棘手問題。連一向總能為他出謀劃策的劉瑾等人也傻了眼。他們沒想到這次驚動的人如此之多,對手的力量又如此之強大。

朱厚照對著那紙奏章毫無辦法,隻知道哭了。

皇帝在那裏哭天抹淚沒了主意,劉瑾等人則如熱鍋上的螞蟻急得團團打轉。劉瑾也算是風裏來、浪裏去,有見識、有謀略的人了,以往被人多少次彈劾上奏,他都逢凶化吉躲過去了。為何?有小皇帝在那裏力挺他。這一次,皇帝也為難了,說明他在心裏有了自己的權衡,而一旦這小皇帝腦子清醒了,分得清是非得失了,他們“八虎”一準沒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