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陽明遭難(3)(2 / 3)

劉健首先發言,他說:“朝局已經如此,這個首輔也沒什麼意思了,致仕回家吧。”

聽他如此說,謝遷也緊隨其後,欲上奏皇上請求致仕。

當初聯名上奏皇上請求朝廷除去“八虎”是這三位挑的頭,如今又是他們三位一起聯名上奏請求致仕。三位重臣同時要求致仕,這在任何朝代都是不可想象也不曾發生過的事情。那於朝廷來說無異於一場翻天覆地的大地震啊,但凡心裏還裝著家國社稷的帝王,就不會允許他的內閣元老集體辭職。也正是基於這份考慮,三位內閣元老才出此險招兒。他們最為真實的意圖其實是想喚醒正德皇帝,讓他收回成命。

然而,這一次,三位內閣老臣再次錯判了形勢。他們根本不知道,正德皇帝現在連奏折也不看了,那些奏折直接就到了劉瑾的手上。

看到三位老臣遞上來的聯名辭呈,劉瑾心裏一下子就樂開了花。他正愁不知如何把這幾位眼中釘除去,他們倒自己送上門來了。劉瑾直接偽造聖旨,批準了劉健、謝遷二人的請求。三人當中,隻李東陽的辭呈被退回來了。這自然也有劉瑾他自己的打算:內閣不能一下子全走空,總得留下一個遮人耳目。比來較去,三人當中,隻李東陽態度最為溫和,不像劉健、謝遷那樣與自己一副勢不兩立的派頭。另外,李東陽文才高,名氣大,在讀書人中有極大的影響,留他在內閣也能服眾。另外,留李東陽在內閣卻趕走了劉健與謝遷,就等於把他從那個正直人的集團裏給生生地分離出來,拉到他們自己這邊來,他李東陽就是渾身長滿嘴,也說不清了。這才是劉瑾最陰毒的地方。

劉健走了。

謝遷走了。

他們果真是帶著一腔對李東陽的成見離開的。

李東陽拚死上書,再次要求致仕。這一次,是正德皇帝親自批複的,不準許!正德皇帝也知道,大明內閣一下全空了,誰來幫他出謀劃策擋麻煩。一個李東陽就足夠了。

李東陽就這樣被強行留在了內閣,他把自己前半生的清名,後半生的顏麵全都埋了。從此後,在天下正直之士的眼裏,他與劉瑾,與正德皇帝,都是一丘之貉,一輩子也別想再撇清了。

5 守護正義 陽明受刑

大明正德王朝,一朝三大內閣元老,都是曾為朝廷立下汗馬功勞的老臣,他們也是親眼看著正德皇帝長大的,知他頑劣任性,卻沒預料到他會任性到如此地步,他竟把大明王朝放任交到一群宦官手裏,自己則玩得完全不講章法。飛鷹走狗,騎馬打獵,踢球摔跤,道道皇宮大門,形同虛設,他想來就來,想走就走,什麼奏章上書,統統地,不看。

明時有“票擬製度”,奏折先是送到內閣,由內閣官員代皇上批閱,並將擬定之辭書寫於票簽之上,附本呈於皇帝,由皇帝作最終裁決。如今,內閣已基本處於癱瘓狀態,兩位內閣元老致仕,隻剩下一個李東陽也是心灰意冷,不願過問朝政了。

一時之間,劉瑾變成一手遮天的人,所有的“票擬”都要依照他的意思來書寫。他對內一味哄騙皇上開心,有異樣的聲音直接替皇上堵塞處理掉了,那些勸諫皇上的奏章再也到不了正德皇帝麵前;對外,劉瑾則開始瘋狂地打擊報複,凡與自己的意見相左、政見不合的人,他會不擇手段地對他們施以懲罰。

如此一來,京師的官員們似乎集體失聲了。誰還敢發聲呢?連劉、謝那樣的元老都被說攆就攆了。但縱觀人類曆史長河,無論是怎樣黑暗汙濁的時代,總還是有那麼一部分天真正直、堅守正義的人。在時人的眼裏,他們其實就是愚傻,明明知道前麵是刀山火海,他們還是臉不變色地衝上去,哪怕被傷得粉身碎骨、性命不保。

南京科道戴銑,在京城講學的王陽明,他們都是那樣的人。

正德元年十月,南京戶科給事中戴銑和監察禦史薄彥徽等二十一名言官聯名上疏彈劾劉瑾,請求留用劉健和謝遷。

“皇上新政,宜親君子,遠小人。不宜輕斥大臣,任用閹寺。”看到上麵痛切嚴厲的言辭,劉瑾也被震驚了。居然還有這樣不怕死的主兒,他倒真想看看是他戴銑的脖子硬,還是大明詔獄的刀劍刑具硬。可憐戴銑的錚錚鐵言、滿篇忠心,連正德皇帝的麵也沒見著就被劉瑾冷笑著扔掉了。他代皇帝下發詔書,將戴銑等二十一人逮捕到京城,每人各打三十廷杖,投入錦衣衛大獄。

戴銑是一名言官,給皇帝上書諫言是他的天職。可言官又如何,在大明朝一樣因言獲罪,被下入大獄。

閣老上書,閣老被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