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陽明遭難(5)(1 / 3)

正是那樣一份不滅的信念與希望支撐著他,在那個“高簷白日不到地,深夜黠鼠時登床”的地方,王陽明才能一待就是幾個月之久吧。他在心裏默誦自己讀過的聖賢書,與獄友們講學論道、弘揚聖學。

累累囹圄間,講誦未能輟。

桎梏敢忘罪?至道良足悅。

這是王陽明告別獄友們之時所作的一首《別友獄中》(《王文成公全書》卷十九)中的幾句。那一段常人眼裏不見天日的牢獄時光,竟被王陽明過出一份愉悅之情來,他甚至忘記了自己的“罪過”,幾個月來專心致力於聖人之道。人生的大苦大難,於尋常人來說是一份埋沒與扼殺,於王陽明這樣的聖賢來說,卻在不斷地化成滋養他身心的養料,化成他腳下通往聖賢之路的層層階梯。

隻是,那漫漫黑暗冰冷的牢底,王陽明何時才能坐穿,他何時才能走出那方牢籠,去往自由光明的天地?

7 被貶龍場 遭人追殺

那天早晨,王陽明被那群如狼似虎的錦衣衛武士們按倒在奉天大殿外行使廷杖之刑時,王陽明的父親王華,身為大明王朝的禮部侍郎,就站在朝班之中。那血淋淋的場麵,兒子的聲聲慘叫,全入了他的眼,入了他的耳,鑽了他的心。他已經無淚了。痛到一定程度就麻了,木了。他直挺挺地立在人群中,然後麵無表情地看著兒子昏死過去,又醒過來,最後被錦衣衛拖走了。王華轉身往外走,可他剛一邁步,就一頭栽倒在地……

王陽明入獄了,王華心裏清清楚楚,這一切都是拜劉瑾所賜。隻要他厚著這張老臉,到劉瑾的門下去求他,兒子可能很快就能從大獄裏走出來。把朝廷上下弄得一團亂的劉瑾,一邊在大力打壓那些與他作對的大臣,一邊也在瘋狂地籠絡。王華在朝為官多年,為人謙和正直,在朝中有極好的口碑。現在他的兒子惹出事來了,正是拉攏利用他的好時機。可王華也是跟他兒子王陽明一樣的硬骨頭,他把劉瑾派人送來的橄欖枝毫不猶豫地扔到了門外,隻給來人一個冷冷的背影:“死生有命,由他去吧!”

這下,劉瑾真的惱了。他氣狠狠地把王陽明投進大獄,又代皇上下了一道聖旨:將禮部侍郎王華調任南京吏部尚書。由禮部侍郎調任為吏部尚書,聽起來似乎是給王華升了職。其實不然,南京那套遺留下來的朝廷班底,所謂的六部九卿不過一些空殼子,王華明升暗降,劉瑾不過是想借機把他趕出京城。

唯一可以幫助王陽明的人,也被遠遠調離了他。

其實,就算王華在京城,他也不曾起過借劉瑾之勢救出兒子的念頭。守仁,孔子說過“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當初改名王守仁,要的就是讓他守住這份天地正氣。如今,守仁若躲不過這一劫,死在大獄裏,也算是成仁了。如果他王華向那些權奸賊子低頭,反倒是把兒子一世的名節都毀了。他不允許自己那麼做,他相信兒子也不會允許他那麼做。

王華離開京城到南京赴任的那一天,他朝關押王陽明的大獄方向深深地看了一眼,然後轉身,頭也不回地走了。

“吾子得為忠臣,垂名青史,吾願足矣!”王華就是憑著這樣一句,決然割斷了與兒子王陽明這一世的父子情緣。他已經在心裏同自己的愛子訣別。

彼時,王陽明正在詔獄裏經曆著油煎火燒般的疼痛。但他同他的父親龍山公想的一樣,他不曾盼著父親來救他。當然,他也不知道,他的父親,此時已經被趕出京城,踏上了漫漫南下的路。

王陽明最終得以走出詔獄,據說是得到內閣元輔李東陽的幫助。李東陽一向欣賞王陽明的才華,在王陽明還未考中進士之時他就讓王陽明現場作了一篇《來科狀元賦》,並當眾熱烈讚賞了他,又因他與王陽明的父親王華是舊交,即使王華不開口去求他,那份交情也在那裏。更為關鍵的一點是,彼時的李東陽,已經徹底讓自己“淪落”了,他吃過劉瑾的宴席,對劉瑾也一團和氣。他已經無法把自己從那團汙濁裏擺脫出來,索性就與這股濁流合到一起。他去求劉瑾,自然先是把王陽明狠狠罵了一通,罵他不識時務不懂事,罵完了才求劉瑾對這不懂事的小子網開一麵,放他一條生路。劉瑾心裏縱有一百個不願意,也不好駁了李東陽,隻得半推半就地把這個人情給送了。

正德二年(1507年)春末夏初,王陽明在坐了五六個月的牢之後,終於從錦衣衛的詔獄裏給放了出來。但死罪可免,活罪難逃,王陽明被貶為貴州龍場驛驛丞,即日就要離開京城去龍場赴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