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道無成歲月虛,天乎至此欲何如。
生曾許國慚無補,死不忘親恨有餘。
自信孤忠懸日月,豈論遺骨葬江魚。
百年臣子悲何極,日夜潮聲泣子胥。
揮筆寫下這首絕命詩之時,王陽明忍不住想起了春秋時期的伍子胥。想自己滿腔忠君愛國之心,卻淪落如此地步,他的命運與春秋時期的伍子胥何其相似啊。當年吳越爭霸,伍子胥輔佐吳王夫差打敗越國,越王勾踐向吳王夫差求和並大肆向夫差行賄,隻求夫差留他一條性命。伍子胥洞若觀火,知道此人不除,必留大患,他力諫夫差除掉勾踐。夫差卻被眼前利益所迷惑,最終沒有采納伍子胥的建議,卻要處死伍子胥。伍子胥憤懣難平,把劍交於門客手中,對他說:“抉吾眼懸吳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人滅吳也。”之後,伍子胥慷慨赴死。吳王夫差聽聞伍子胥此言,大怒,下令把伍子胥的遺骸裝入皮囊內,投入長江。此後,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奮發圖強,吳王夫差貪戀美色物欲,九年之後,吳國被越國所滅,吳王夫差也命喪越國的刀劍之下。伍子胥當初的預言果是成真。
寫完此首,王陽明似是意猶未盡,又揮筆寫了第二首:
敢將世道一身擔,顯被生刑萬死甘。
滿腹文章寧有用,百年臣子獨無慚。
涓流裨海今真見,片雪填溝舊齒談。
昔代衣冠誰上品,狀元門第好奇男。
如果說在第一首詩裏,王陽明還有那麼一份遺憾悲憤之意寄寓其間,那麼,在這第二首詩中,便隻有滿篇的豪氣與無畏。顯披生刑又如何,他王陽明萬死不辭,一身正氣敢將世道一身擔。人說百無一用是書生,王陽明卻言“滿腹文章寧有用”,做書生,做臣子,他都做得問心無愧、毫無慚言。他堂堂狀元之後、大明的好男兒,死又何懼,死又何憾?
死到臨頭,還能如此神色自若地揮毫賦詩,王陽明的舉動把那兩個殺手也震撼了。他們一時竟然不忍動手。其實,一路上從京城尾隨至此,那兩人也聽到了太多關於王陽明王主事的事跡。這也是他們遲遲下不了手的原因。王陽明並非像上司交代的那樣,是一個罪人惡人,相反,他們看到的是一個渾身正氣、滿腹仁義的王主事。可他們也是給人當差、端人飯碗,拿不到王陽明的首級,他們就無法回京交差。所以,王陽明必須死。但他們可以答應王陽明臨死之前最後的一條請求,留他一個全屍,由他跳水自殺,他們則帶著王陽明的衣服與遺書回京赴命。
把自己的“後事”安頓好,王陽明可以從容赴死了。此時的錢塘江江麵,已經完全被籠罩在一片夜色之中,幾步開外,影影綽綽,看不清人影。王陽明把衣冠鞋帽一件件脫掉,又把那兩首“絕命詩”壓在衣服裏,然後往江邊大步走去。
撲通一聲,江麵上被砸起一陣重重的水花,之後,複歸寧靜……
兩位殺手在江邊佇立良久,確信王陽明已經溺死,才抱著王陽明的衣服與“絕命詩”回朝複命去了。
盡管後來的很多傳記中說,王陽明那天夜裏是用計謀擺脫那兩位殺手的,那兩首絕命詩也是他有意為之,為了騙過兩位殺手的耳目。可在那種情形之下,縱使王陽明深諳水性,但以自己渾身是傷的疲弱之軀,跳到江水中還能否得以生還,怕是王陽明也沒有勝算的。揮筆寫下絕命詩,他是抱著必死的心去的。
那滔滔錢塘水,敞開懷抱接納了這位餘姚兒郎,盡管它是那麼涼冰冰黑不見底,可它到底還是不忍把他永遠地帶走……
8 擺脫刺客 隨船赴閩
王陽明死了。被人追殺,跳江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