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龍場悟道(1)(3 / 3)

能在龍場那樣的偏僻之地找到這樣一處天然的容身之所,已經讓王陽明和他的仆人們很是知足。王陽明後來曾寫了三首詩,題為《始得東洞遂改為陽明小洞天》(《王文成公全書》卷十九)來記錄當時情形。在第一首詩的末尾,他這樣寫道:

夷居信何陋,恬淡意方在。

豈不桑梓懷,素位聊無悔。

找到陽明小洞天為居,王陽明不由得想起當年孔子“欲居九夷”的往事來。當年孔子懷抱濟世救民的崇高理想,周遊列國卻處處碰壁,他曾經產生過去少數民族聚居地去的想法,以為在那裏說不定能實現自己的抱負。弟子對他的那一想法不能理解:“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條件太過簡陋,哪裏是先生您這樣的人能居住的呢?”孔子卻回弟子說:“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君子有無往而不適的恬淡平和心態,走到哪裏都會以自己的君子之風去感化當地民眾,君子居住的地方,哪裏又會顯得簡陋?《中庸》中言:“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如今,王陽明也如昔日的孔子一樣,身處簡陋之地,卻心懷“素位”之境界。君子,從來都是根據自己所處的地位來行事,能隨遇而安,自得其適。

在第二首詩中,王陽明筆下的龍場生活簡直有點讓人羨慕了:

童仆自相語,洞居頗不惡。

人力免結構,天巧謝雕鑿。

清泉傍廚下,翠霧還成幕。

我輩日嬉偃,主人自愉樂。

雖無棨戟榮,且遠塵囂聒。

但恐霜雪凝,雲深衣絮薄。

遠離了世俗塵囂,即使身無錦衣,居無華室,卻有清泉潺潺,青山相伴,雲霧繚繞,主仆幾人日日相嬉相伴。神仙一樣逍遙的日子啊。事實真的會如此嗎?王陽明他們哪裏會想得到,他們的龍場生活才不過輕輕拉開帷幕,那份猙獰的麵目還被裹在一層溫和曼妙的麵紗底下沒有向王陽明展露它可怕的獠牙。

2 艱辛困頓 龍場悟道

從浙江餘姚到貴州龍場,三千多裏路,不同的水土不同的天。從低矮的草屋裏搬進陽明小洞天的最初幾天,曾讓這主仆幾人很是開心了一回,以為自己尋到了一處世外桃源,可他們很快發現,他們開心得過早了。

與漏雨透風的茅草屋相比,陽明小洞天算是好的住處,但住久了,種種的不適也來了。洞內畢竟還是陰暗潮濕,再加上從浙江來此地,水土不服,來後沒多久,三位仆從竟然相繼病倒了。他們原本是王陽明帶到貴州來照應他的飲食起居的,現在倒好,他一個人要照顧三個。劈柴,做飯,端水,洗衣……那三位跟隨王陽明從舒適的餘姚王家大院來到龍場這等蠻荒之處,原本心裏就有些不痛快,如今病倒,情緒越發低落,不時向主人抱怨。王陽明辛勞之餘還要想方設法給他們講笑話,講故事,唱唱家鄉的小調,哄幾位開心。

如此過了好一段時間,三位仆從的病情才慢慢好轉了。

仆從們的病好了,新的問題又來了:吃。民以食為天,這可是眼下最大的問題。龍場驛本就是一處幾乎被朝廷遺忘的地方,那裏唯一的一名驛卒也是自耕自種、自給自足。如今,王陽明帶著三位仆從來,一下子添了四張嘴,倉裏的那點糧食很快就被吃光了。上頓不接下頓、三餐不繼的日子,惹得那幾位剛剛心情有點好轉的仆從怨聲連天。眼看著三位隨從個個兒麵黃肌瘦,王陽明心裏也急了。他得再想辦法來解決吃的問題。

“謫居屢在陳,從者有慍見。”當年孔子帶著弟子們來到陳國,也曾遇到類似的尷尬,弟子們饑餓難耐,終於有人病倒起不了身,不堪其苦的子路忍不住對孔子發牢騷:“君子亦有窮乎?”“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孔子用這一句告誡自己的弟子:君子即使窮困,也要堅守氣節,小人窮了,就會胡作非為。王陽明當然要堅守窮困之節,但他不會坐以待斃。王陽明去龍場時,正是春天,是當地的播種時節,他看到當地的苗人用的還是刀耕火種的原始耕作方式,那也不礙事,入鄉隨俗。王陽明也學著當地的土著,焚草開荒,墾地種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