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茅塞頓開,醍醐灌頂,靈光乍現,豁然開朗,這些美妙又神奇的瞬間,迅如閃電光束,往往隻可意會,不可言傳。那個月光鋪滿山林的夜晚,室外蟲聲如織,王陽明如往常一樣端坐在石槨中靜思,靜思那些困擾他太久的生死大道。驀然間,王陽明隻覺得有一片明亮的光從心間升騰而起,繼而眼前光明一片,似有一輪皎潔的明月冉冉升於心間,他整個人,整顆心也如那晶瑩銀白的月光,在刹那間變得輕盈澄澈,他飛起來了,飛離了冰冷沉重的石槨,飛離了龍場黑壓壓的森林,飛向茫無際涯的星空自然。耳邊有呼呼風聲,眼前是群星璀璨,他自己化成風,化成月光,化成星星,融入那無涯的茫茫宇宙太空,天地在他麵前開闊一片,亦是生機一片,什麼生死榮辱,皆化雲煙,將再也無法將他牽絆……
那是王陽明以前從來沒有過的一種體驗,一聲歡喜的長嘯之後,他一下子從石槨中站起來。
他悟到了。他悟道了。
一直以來他試圖通過格物窮理的方式來參悟聖人之道,終究沒能成功。可見前輩聖賢的話也不一定全是對的。原來一切事物的道理並不是那麼艱澀難尋,它也並非存在於外界萬物之中,而是存在於每一個人的心中。隻要每個人端正心態,向著心內尋找修行,每一個人都可以悟得事物之理,甚至都能成為聖賢。
這就是被後世人稱為“龍場悟道”的事件。他悟得的其實就是他的“心即理”。
龍場悟道,王陽明明白了自己先前從外界的萬物求理其實是一種錯誤的方式,要從自己的內心來求理,即他後來所說的“心即理”。那是王陽明心學體係建立的開端,也是他與朱熹格物窮理之學分道揚鑣的開端。從此後,王陽明真正體認到“心”與“理”的融合,此後他的哲學體係與觀點都是以此為基礎的。所以,此次事件,在王陽明思想發展史上是一件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事件。有人說這事件是一個偶然,仿佛天眼乍開,王陽明在瞬間開悟。細思,其實不然。王陽明從年少時期就立下成聖之誌,此後經曆千般磨難,萬般挫折,他探索,實踐,失敗,再探索,再實踐,再失敗,一直到每日靜坐在龍場的石槨之中,他依然以一種聖人心態來要求自己。這樣清晰而有力地追求之下,龍場悟道,不過是水到渠成而已。
人人皆可做聖賢,是說每個人都有做聖賢的資質,方法對,方向對,人人都能找到那條通往聖賢的路。可放眼四望,茫茫人海,真正能成聖賢的又有幾個?王陽明龍場悟道,揮散了他心頭迷霧,也堅定了他此後做人與做學問的方向。可那條路,依舊不是坦途,王陽明還要繼續接受這個世界給他的種種考驗。
3 心無掛礙 天地皆寬
龍場悟道,讓王陽明真正踏過心中那道生死藩籬,也徹底把劉瑾帶給他的陰影揮去。
心敞亮豁達了,再看龍場的萬物,果然又是一番不同的景象。正是看天天藍,看雲雲白,看山山有情,看水水含笑。就連曾經陰暗潮濕的陽明小洞天,也被舒適的木房子給代替了。那倒不是看出來的,是王陽明真的從陽明小洞天裏搬出來了。
心態改變,王陽明徹底把自己當成了龍場一員,他開始積極地學習當地的語言,更加頻繁地與當地人交流交往起來。看到當地人住在低矮的茅草房裏,王陽明就把漢人的製坯手藝教給他們。他跟他們一起用水和泥打土坯,又指點著他們建造起結實又美觀的土坯房子。
當地的苗人為了回報他,一齊湧進曾經寂寞無比的龍場驛。見王陽明仍然住在又陰又潮的陽明小洞天,他們便提議為王陽明建造一座木頭房子。王陽明當然樂意。說幹就幹,鑿岩取石,斬枝取木,一大群人,有心有力,不出多少時日,一棟漂亮又舒適的小木屋就建好了。
那該是王陽明到龍場後所住的最為舒適的房子了。高岡之上,綠樹濃蔭之中,推開小窗,遠山近樹,直湧眼前,俯視山下,山岡下的村寨次第錯落,炊煙嫋嫋,說不盡的恬淡自然,也說不盡的煙火溫暖。知道王陽明是個讀書人,生活也頗有講究,鄉鄰們又順手在小木屋前為王陽明開辟出一片菜園,在小木屋周圍栽上竹木花草。
站在新建成的小木屋前,王陽明第一次有了家的感覺——那樣漂亮又溫暖的一座小木屋啊。他不由得再次詩興大發。自枯坐石槨潛心靜思以來,他好久沒有那種詩情湧動的激情了。
謫居聊假息,荒穢亦須治。
鑿巘薙林條,小構自成趣。
開窗入遠峰,架扉出深樹。
墟寨俯逶迤,竹木互蒙翳。
畦蔬稍溉鋤,花藥頗雜蒔。
宴適豈專予,來者得同憩。
輪奐非致美,毋令易傾敝。
營茅乘田隙,洽旬始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