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龍場悟道(4)(2 / 3)

這樣一封信抵達思州守的手裏,竟然把這位思州守也給感化了。他羞愧難當,自此以後再也沒來找王陽明的事了。

一段發生在生活裏的小波瀾就這麼應付過去了。日子依舊如流水一樣向前緩緩地流著,轉眼間就到了這年的十一月。龍場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陰雨季節。冷颼颼的小雨,整日淅瀝地下個不停,整個龍場都被裹進一片濕答答的泥濘裏。官道上更加寂寞了,沒有官差來,連朝廷的供給也不來了。王陽明雖然也開了荒、種了糧,但畢竟抵不住這麼多張嘴的消耗,眼看著糧倉就要見底了,一行人不由得又愁起來。

真是天無絕人之路。這一天,王陽明正在發愁呢,就見官道上來了一支馬隊,足足有二十幾匹馬,每匹馬背上都馱得滿滿當當。有幾十石米,幾籠雞鴨,幾頭肥胖胖的大豬,另外還有一些米酒、幹肉與木炭等。再看那些牽馬的人,個個兒都是彝人裝扮,是龍場驛從來沒見過的陌生臉孔。王陽明以為是過路的客商,要來龍場驛借宿的,正待迎上去,卻見那行人已經在忙著卸貨了。一時之間院子裏人歡馬叫、雞飛鴨跳,好不熱鬧。王陽明傻了眼,上前一問,才知道那些貨物全是送給他們龍場驛的,是水西大土司、宣慰使安貴榮派人送來的禮物。所謂無功不受祿,無事也不登三寶殿。王陽明與這個安大人素來不識,如今他卻派人送了這一份厚禮來。王陽明急急要去製止,那行人早已七手八腳把馬背上的東西全都卸下來搬進屋裏去了。

這安大人安貴榮,是水西的土皇帝,在水西一帶,他說的話就是聖旨,誰人敢違抗啊,他給人送如此大禮更是太陽打從西邊出來的稀罕事。王陽明心知這安大人定是有他的算盤,卻一時還真弄不清他這葫蘆裏到底賣的什麼藥,越發不敢收那份大禮了。爭來爭去,最後還是龍場驛的那位老驛卒提醒了他:安大人在水西向來是說一不二,誰也不敢想拂了他的麵子的後果啊。隻好全盤收下。但王陽明腦子畢竟轉得快,他跟那幫人說:“感謝安大人對龍場驛的接濟。”是啊,龍場驛正欲斷糧,安大人在這節骨眼兒上就把糧物都送來了。那些禮物就算到龍場驛的頭上了。

這安大人,如此大費苦心來龍場驛給王陽明送禮,卻是為何?

原來,這水西是一處偏遠落後之地,長期以來,水西土司與朝廷關係都不太融洽,眼下,朝廷正欲來一個“改土歸流”——欲在水西建立朝廷官府代替土司對水西的統治。安大人對此當然還渾然不知,他來給王陽明送禮自有他自己的打算。在水西,安大人算是一個極有雄心的人物,一直以來,他都在努力交結一些名流俠客,希望有一天能為他所用。很顯然,水西土司這個土皇帝的位置不能滿足他的胃口,可最近朝廷給了他一個布政司參議的官職,讓他左右為難。這個四品官職就如一個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對王陽明的大名他早有耳聞,知他是一位足智多謀的名士,又打聽到他們龍場驛的生活陷入困頓之中,就想借此機會與王陽明拉上關係,也正好來聽聽他的意見。

朝廷為改土歸流做努力,此次讓安大人做這個四品的布政司參議其實就是一種信號,隻要安大人接受了朝廷的這個官職,食朝廷俸祿,就要聽從朝廷派遣,以後他想再如那個水西土司一樣耍蠻耍橫不把朝廷放在眼裏就不太可能了。安大人這裏也正在為自己的小九九算計著:龍場驛在這裏存在了一百多年,它像一枚釘子一樣嵌在他的心裏,有它在,水西與貴陽、與朝廷就斷不了聯係,就不可能自由行動。他知道王陽明是被貶到龍場驛來的,如果同他一起努力上奏朝廷把這個並無多大用處的驛站撤掉,一來去了他水西的心頭大患,二來他王陽明可以趁機返鄉,何樂而不為?這樣一筆賬,聰明的王陽明,怎會算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