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龍場悟道(5)(1 / 3)

聽王陽明那麼一分析,安大人也不由驚出一身的冷汗。好險啊,若不是陽明先生提醒,他可真的險釀大錯。到時,丟了自己這個水西土司的寶座,變成朝廷一顆可有可無的棋子不說,還有可能給水西民眾帶來災難。懸啊!

這王陽明,果真是位人物。讓人敬佩!

就在王陽明拜訪安大人不久之後,又發生了一件事,讓安大人對王陽明更是心服口服。

水東土司宋氏出事了。他手下兩個大頭人阿賈和阿劄,手下各掌幾千精兵,兩人不知為何竟然聯手起來造反,欲攻打宋氏官寨。龍場一苗寨的頭人急匆匆跑來找王陽明時,那一場惡戰已經拉開序幕。王陽明年少時期就研習兵法,可他最不願意看到的事就是戰士流血,百姓遭劫。水東土司眼下是自身難保,王陽明自然更是心有餘而力不足,能解水東土司之急的隻有水西土司安大人。

王陽明急急去找安大人,卻吃了閉門羹。對王陽明此行的目的,安大人心知肚明。事實上,他早已接到朝廷讓他去救援水東土司的命令了,但他卻是陽奉陰違,一直在拖延時間按兵不動。他想的是坐山觀虎鬥,等他們殺個兩敗俱傷再出兵也不遲。誰讓那水東土司與他水西土司平時就不睦呢?

水西、水東,唇齒相依,唇亡齒寒,水東的今天保不齊就是水西的明天。再者,如果安大人按兵不動,被朝廷得知,怪罪下來,正好給朝廷懲罰他找一個最好的借口。反之,如果他及時出兵相救,那是兩全其美的事。一來朝廷會念及水西幫助水東平定叛亂的功勞,二來水西、水東的關係得到改善。王陽明見安大人拒不開門,急急回轉鋪紙提筆,洋洋灑灑給安大人寫了一封信派人送去。他是真心誠意為安大人著想,更為水東水西的黎民百姓著想。

安大人雖粗魯一些,但還是被王陽明信中透出的誠意感化,閱信之後,立馬帶兵殺到水東去了。最後的結果果真如王陽明所料——皆大歡喜!

經過這幾件事,王陽明在龍場、在當地居民心目中的形象越發完美高大,就連一向目空一切的安大人也把自己的兒子送到龍場驛來,讓他跟隨王陽明修習學問。其他平民子弟,慕名而來的就更是絡繹不絕。“龍岡書院”在無形中已成了龍場驛的一張名片,人們都把那裏的王陽明先生視若聖人神明。

就這樣,曾經蟲蛇遍布、瘴毒橫行的貴州龍場,慢慢就被王陽明開辟成了一塊真正的世外桃源。快樂的日子,總是在不知不覺中溜得極快。回首一看,王陽明竟然已經來龍場兩年了。他日日忙於講學,閑時養花種菜流連山水,真個兒就把那烏壓壓的京城、黑汙汙的官場給慢慢淡忘了。一輩子,在此地修行、倡導聖學,也不錯。

然而,王陽明注定是要在大明朝的天空下展翅翱翔的一隻雄鷹,龍場那塊井底大的天空下如何能讓他施展身手。他在努力把外麵的世界淡忘,世界卻一日也不曾忘卻他。

5 貴陽講學 知行合一

王陽明的名聲在龍場當地越來越響亮,何陋軒,君子亭,賓陽堂……這些王陽明精心構建的亭屋,日日都擠滿了前來聽他講學的人。盡管他曾經反對將他的何陋軒稱為“龍岡書院”,但“龍岡書院”這個名字還是越來越深入人心。

既然是書院,就要有書院的教條規矩,王陽明向前來聽講的弟子出示了他們必須遵守的教條——《教條示龍場諸生》(《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六),其中包括四大項:“立誌,勤學,改過,責善。”

諸生相從於此,甚盛。恐無能為助也,以四事相規,聊以答諸生之意:一曰立誌;二曰勤學;三曰改過;四曰責善。其慎聽,毋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