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讀王陽明的這篇告諭,言語極是淺白平實,細思卻不由讓人稱歎。王陽明在龍場尋得心學之源,明白世間格物功夫要從自心做起,心中有了是非判斷標準,一切從心而行。在處理廬陵百姓種種棘手的問題時,王陽明其實很好地將他的心學思想運用起來。讓百姓從內心裏意識到自己言行的不妥,繼而改正,就好比從一棵樹的根上來進行澆灌救治,自然會枝繁葉茂。
果真,接到那樣一篇告諭之後,廬陵百姓被這位縣令感動,前來訴訟的人大量減少,家人鄰居之間也變得相親和睦。
對百姓,王陽明以感化為主,但這世間總還有那些無法感化的惡人,對這些人,王陽明也有他的辦法。彼時的廬陵縣內,由於官員對百姓管理不得法,也因各種災害頻仍,境內盜賊流竄日益猖獗,弄得人民苦不堪言。針對這種情況,王陽明在廬陵城鄉全麵實行了“保甲法”。保甲法並非王陽明首創,它是北宋王安石創建的一種地方性的百姓自治製度。此法要求十家一保,每保設有保長,保中青壯年都配備弓箭,平時耕作之餘進行武藝訓練,一旦有盜賊來襲,大家要彼此團結,相互救援。
今縣境多盜,良由有司不能撫緝,民間又無防禦之法,是以盜起益橫。近與父老豪傑謀,居城郭者,十家為甲;在鄉村者,村自為保。平時相與講信修睦,寇至務相救援。庶幾出入相友,守望相助之義。今城中略已編定。父老其各寫鄉村為圖,付老人呈來。子弟平日染於薄惡者,固有司失於撫緝,亦父老素缺教誨之道也。今亦不追咎,其各改行為善。老人去,宜諭此意,毋有所擾。
“保甲法”的運用果真很好地抑製了盜賊橫行的局麵,王陽明對此法也情有獨鍾。後來,在江西、湖廣、福建、廣東四省交界地區清剿盜賊時,他又用到此法,不過,根據現實情況進行了改變,將“保甲法”改為“十家牌法”,在實戰中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父母官難當,廬陵縣的這個縣令更加難當。從三月到任,王陽明就投入一片忙碌中。除了起草公文、處理一些必要的日常公務,他很少有時間待在縣衙裏,倒是廬陵的各鄉村的田間地頭、街巷裏弄,常常出現一身風塵、一身倦容的王陽明。他向當地百姓了解,了解當地的一些風土人情,也向當地百姓講解,講解他的治理之道。
忙碌中,日子過得飛快。一晃,時令就由春入夏了。夏日的廬陵,變成了一個道地的大火爐。自春至夏,滴雨全無,田裏的秧苗都已枯死,大地都幹裂了口子,江幹河涸,連百姓飲水吃飯都成問題。天幹物燥,縣內火災頻發,廬陵百姓的日子,真是苦得沒法過。
那場大火,是王陽明來廬陵後經曆的最大的一次火災,火從縣城南部燒起,火借風勢,風助火勢,從南燒到北,燒掉了幾乎半座城。王陽明和縣衙裏的衙役們全部出動,投入滅火行動中,他連眉毛胡子都被烤光了,還是眼睜睜地看著那些房屋在熊熊大火中化為灰燼。那是老百姓的安身之所啊。沒有了那些房子,他們真的是流離失所了。沒人能想象得到王陽明此時的心情,作為一縣之長,他卻隻能如此無助又無奈地看著他的百姓們遭殃受苦。
人說王陽明是奇人、神人,他有通天的本事,大火大風麵前,他念一道咒語就能改變風向,以血禳火,而火即滅。也許,那些隻是一個傳說。他沒有那麼神奇,他不過是一滿懷齋心仁愛的肉體凡胎。出事之後,他沒有抱怨,也沒有埋怨,而是齋戒省咎,檢點反省自己,哪裏做得不夠,才導致這樣的悲劇發生。
今天時亢旱,火災流行,水泉枯竭,民無屋廬,歲且不稔。實由令之不職,獲怒神人,以致此。不然,爾民何罪?今齋戒省咎,請罪於山川社稷,停催征。縱輕罪。爾民亦宜解訟罷爭,息心火,無助烈焰。禁民間毋宰殺酗飲。前已遺老人遍行街巷,其益修火備,察奸民之因火為盜者。縣令政有不平,身有缺失,其各赴縣盲言,吾不憚改。
有這些,就足夠了,他會攜帶著滿滿的仁愛出發,披荊斬棘去為他的百姓們尋找生路。
王陽明曾對弟子們說,堅信人人皆可做聖人,就自然會有擔當。聖人不是完人,也會犯錯,但聖人會在犯錯之後立馬修正。天旱不雨,火災頻頻,是不是王陽明的錯?說是,也可,畢竟那些發生在他的管轄之地;說否,也可,天災人禍,豈是人力可控?王陽明卻勇敢地擔承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