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場大火,徹底燒痛了王陽明的心,大火過後,他顧不得滿城的斷垣狼藉、殘火餘煙,立即投入災後的勘察,原因很快查明:道路狹窄,房屋密集,房屋過高,又都是木質結構,屋與屋之間又無磚瓦相間,一旦火起,勢必會殃及整條街道。
昨行被火之家,不下千餘,實切痛心。何延燒至是,皆由衢道太狹,居室太密,架屋太高,無磚瓦之間,無火巷之隔。是以一遇火起,即不可救撲。昨有人言,民居夾道者,各退地五尺,以辟衢道,相連接者,各退地一尺,以拓火巷。此誠至計。但小民惑近利,迷遠圖,孰肯為久長之慮,徒往往臨難追悔無及。今與吾民約,凡南北夾道居者,各退地三尺為街;東西相連者,每間讓地二寸為巷。又間出銀一錢,助邊巷者為牆,以斷風火。沿街之屋,高不過一丈五六,廂樓不過二丈一二。違者各有罰。地方父老及子弟之諳達事體者,其即赴縣議處,毋忽。
苛捐繁重,訴訟成風,旱災瘟疫,滅火救災……王陽明來廬陵不過才短短七個月時間,就遇到了如此多的棘手問題,這其中,有常年的餘弊,也有突發事件,王陽明一件件都擺平了。廬陵縣是王陽明重返官場之後的第一個政治舞台,在這裏,他卓越的政治才華,以及他的勤政愛民都已盡顯。太過忙碌,以至於連最初他上報的那道減免廬陵縣一萬多兩稅銀的奏章都忽略了。他一直沒等到上麵反饋回來的消息,也沒有人再來催繳那筆稅款。
他不知道,彼時的京城裏,又一場政治運動在悄悄地醞釀之中,而那一場政治風暴是否會刮到廬陵來,給王陽明的政治生涯帶來新的影響?
3 藩王謀反 劉瑾倒台
廬陵縣,雖隻是大明朝小小的一個縣,卻也是當時大明朝的一個縮影。正德皇帝朱厚照、司禮監掌印劉瑾,五年來倒行逆施,把大明朝搞得一團烏糟、民怨沸騰。廬陵縣名目繁多的賦稅,正是在劉瑾等人的一手操控下設置的。以劉瑾平素的脾氣,若得知王陽明上任伊始就把一萬多兩銳銀替廬陵百姓免掉,不把他抓進大獄砍了,也得再次罷免他的官職。王陽明已經在詔獄裏死過一回了,為廬陵百姓他隨時準備丟官,甚至丟命。
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廬陵縣的百姓們麵對繁重的賦稅,隻能忍氣吞聲,他們去哭、去哀告,實在活不下去了就去偷、去搶。有一個地方的百姓可不像他們那般軟弱。正德四年八月,劉瑾派出一批親信到寧夏等地去丈量當地軍民的屯田,欲依據當地屯田數來向他們征收田稅。當初,為減輕朝廷壓力,才實行了這邊關屯田製,就是讓鎮守邊關的將士們,一邊守邊衛戍,一邊墾荒種糧,自給自足,自食其力。試想,平時要在戰場上刀槍劍戟地流血拚命,閑時還要開荒種田。為朝廷社稷,這些邊軍已做出了巨大犧牲,向他們征收田稅已屬出格,然而被無邊物欲蒙了心、障了眼的劉瑾,不但要來征收,還在測量的過程中暗使手腳,最後測出的田畝數竟比實際數目多出一倍不止,然後再按測量的那個數目征稅。這存心是敲骨吸髓的明搶。可這次劉瑾打錯了算盤,他忘記了自己來敲的可不是一般的百姓——那是一幫戰功累累、性烈如火的邊關將士。他們不會忍受這樣的勒索敲詐。有兵器,有人,活不下去了,索性起來反了吧。那個安化王朱寘鐇就這樣被推上了曆史前台。
朱寘鐇是慶靖王朱栴的孫子,被分封在這西北安化城裏。這人平日裏也有些勇略,膽子也大,在當地也算是比較有名氣。雖然也頂著一個藩王的稱號,可眼看著朱家天下被那個朱厚照折騰得不成樣子,朱寘鐇心裏早已是又恨又怒,起了逆反之心。如今,這幫邊關將士齊湧到他的門下要隨他一起起兵造反,正好暗合他的心意。雙方一拍即合。
也是天意。可巧在那節骨眼兒,西北邊境又拉起警報,寧夏鎮總兵官薑漢把守城的仇鉞將軍派出去迎戰了,寧夏的防守兵力越發空虛,這等於把一個天大的好時機拱手讓到朱寘鐇等人的麵前。他們先是以商量軍情為名設宴,誘殺了寧夏鎮總兵官薑漢,又領兵直入公署,殺了劉瑾的兩個黨羽。謀士孫景文當時就寫了一道檄文,曆數劉瑾的種種罪狀共達十七條之多。扯起一麵“誅劉瑾,清君側”的大旗,一個藩王帶領一群被逼紅了眼的守邊將士就造反了,他們沒費多大力氣就把寧夏城占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