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講學時光(3)(3 / 3)

徐愛所輯共有十四篇,全部收錄於《傳習錄》上卷中,其中不僅包括了當時徐愛在船上聽王陽明講學的全過程,還包括他在京城的所見所聞。“傳習錄”這一書名亦是徐愛親自取的,出自於《論語·學而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其中,“傳不習乎”的意思是要經常溫習老師教授的東西,才能確定自己是否真正掌握。徐愛認真將老師王陽明日常講學活動的言行都記錄下來,不時翻閱,並將其作為一種自省的方式。

在《傳習錄》序言中,徐愛真切記錄了他當時的心情:

先生於《大學》“格物”諸說,悉以舊本為正,蓋先儒所謂誤本者也。愛始聞而駭,既而疑,已而殫精竭思。參互錯綜以質於先生,然後知先生之說若水之寒,若火之熱,斷斷乎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者也。

先生明睿天授,然和樂坦易,不事邊幅。人見其少時豪邁不羈,又嚐泛濫於詞章,出入二氏之學,驟聞是說,皆目以為立異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載,處困養靜,精一之功固已超入聖域,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

愛朝夕炙門下,但見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見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無窮。十餘年來竟未能窺測其藩籬。世之君子,或與先生僅交一麵,或猶未聞其謦欬,或先懷忽易憤激之心,而遽欲於立談之間,傳聞之說,臆斷懸度。如之何其可得也?

從遊之士,聞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遺二。見其牝牡驪黃而棄其所謂千裏者。故愛備錄平日之所聞,私以示夫同誌,相與考而正之。庶無負先生之教雲。

後序中,徐愛則用“不覺手舞足蹈”來形容自己當時領悟了先生之說後的狂喜心情:

愛因舊說汩沒,始聞先生之教,實是駭愕不定,無入頭處。其後聞之既久,漸知反身實踐,然後始信先生之學為孔門嫡傳,舍是皆傍蹊小徑、斷港絕河矣!

如說“格物”是“誠意”的工夫,“明善”是“誠身”的工夫,“窮理”是盡性的工夫,“道問學”是“尊德性”的工夫,“博文”是“約禮”的工夫;“惟精”是“惟一”的工夫,諸如此類,始皆落落難合,其後思之既久,不覺手舞足蹈。

對王陽明和徐愛來說,那次去南京赴任的路程是漫長又充滿了快樂的。自從幾年前被貶往龍場,之後又赴任廬陵、回到京師講學,王陽明已有數年不曾回家省親了。這次正好借去南京之機,繞道回越歸省。

正德八年(1513年)二月,王陽明回到家鄉餘姚,徐愛也隨之前來。

故鄉山水親,故鄉的人更親。王陽明被貶龍場之前就已有不少弟子拜到他的門下,如今他們聽說陽明先生回來了,都急急前來拜訪探望。家鄉的山山水水,王陽明已有太久不得親近。現在有眾弟子親朋相伴,王陽明日日流連於越地的明山秀水。那樣優遊的日子,那樣的風景勝地,王陽明自然而然地想念起遠方的朋友來。這年二月,他寫信給遠在天台山的黃宗賢,告訴他,他和徐愛原本想去天台山和雁蕩山與他同遊講學的,卻被家鄉親朋的盛情給牽絆住了,隻好作罷。

王陽明的這種忙碌的應酬一直持續到五月。天氣漸漸轉熱,家裏來訪的人少了,王陽明才能得以脫身。他開始和徐愛在餘姚的山水間遊吟。有青山綠水相伴,有誌同道合的人攜手同遊,日子過得自是快樂。若說有遺憾,那就是他們一直等待的黃宗賢一直到五月底都沒有來——他們曾相約同遊雁蕩山。黃宗賢不來,徐愛的赴任之期卻日日迫近,他們隻能放棄了對黃宗賢的等待,開始在越地的遊學之旅。王陽明愛山愛水,卻不僅僅寄情山水之樂,大自然是最好的課堂,他隨時隨地都可以寓教於樂,點化他的弟子門人。

他們一行人從上虞進入四明山,觀白水,尋龍溪之源;登杖錫寺,至雪竇山,攀上千丈岩,以望天姥山、華頂的壯觀之景。此後,又經奉化取道赤城山。原想再多遊曆一些地方,適逢這年越地久旱不雨,所過之處,田地龜裂,苗禾盡枯。王陽明慘然不樂,匆匆結束了那次遊學,從寧波回到了餘姚。

回餘姚後,早有黃宗賢的書信在等候,在給黃宗賢的回信中,王陽明寫道:

相從諸友亦微有所得,然無大發明。其最所歉然,宗賢不同茲行耳!……後輩中亦三四人習氣已深,雖有美質,亦漸化消盡。此事正如淘沙,會有見金時,但目下未可必得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