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此心光明(1)(1 / 3)

1 四十年前 夢裏依稀

還在來廣西之前,王陽明的身體狀況已經很是讓人擔憂;來到廣西後,長途奔波加上勞累過度,再加之他對南方濕熱氣候的不適應,到嘉靖七年(1528年)八九月間,王陽明的健康狀況已是很糟糕了。他原來的肺病咳嗽之疾越發嚴重,幾乎是日夜不停息地咳,正常飲食都已很困難,隻能喝一點流質的稀粥之類了。除此之外,因為水土不服,他又添了全身腫毒之症。對於自己的身體狀況,王陽明是非常清楚的。他多麼渴望早一點回到家鄉,早一點請醫生來調理診治他的身體,也早一點回到他平生最熱愛的講堂去。可彼時的斷藤峽、八寨等地的戰後平複工作還在進行,王陽明不顧自己的病體羸弱,依舊在分秒必爭地跟時間賽跑。他想為那裏的民眾再多做一點。

七月十日,在報捷疏《八寨斷藤峽捷音疏》中,王陽明同時向朝廷表達了自己歸鄉養病的心願:“但恨身嬰危疾,自後任勞任頗難,已具本告回養病,卻並未得到恩準”。

王陽明一介書生,卻數次在大明朝的危急關頭力挽狂瀾,在他的晚年歲月,他又一次圓滿,甚至超額地完成了朝廷分派給他的任務,他不但不動一兵一卒就平定了思、田之亂,又主動為朝廷分憂,將為患多時的斷藤峽、八寨兩地的匪患肅清。按理說,單憑這些,王陽明的請求也該得到朝廷的恩準。何況這封上疏中,王陽明如此懇切而淒然地向上陳述了自己的身體狀況。一個即將燈枯油盡的大明功臣,他的上疏報上去之後卻依舊是泥牛入海,無半點音信。它竟然被當時的內閣大臣、吏部尚書桂萼惡意扣留。

朝廷不回複,他卻不能再等下去。他深知自己的病體再也經不起太長的等待了。他決定收拾行裝,坐上從橫州(廣西橫縣)返回南寧的船,準備從南寧再坐船去廣州、江西,然後再回老家。他的設想很好,也許在回鄉的路上,朝廷派來接替他兩廣巡撫的官員就到了,他們即可在路上完成交接。

當船行至橫州東部邕江上遊一段時,水流湍急,幾乎無法行船。王陽明聽船工說那裏就是烏蠻灘。聞聽船工此言,王陽明大吃一驚,遂讓船工將船靠岸,他拖著沉重的病體下船,上岸。

岸上有一座廟宇,已在王陽明的夢裏靜靜地矗立了四十餘年,它就是王陽明四十多年前就曾夢到過的伏波將軍廟。

伏波將軍馬援是東漢一大英豪,曾以善用兵而著稱於後世。他曾經率領大軍征討交趾(相當於現在兩廣大部以及越南的中北部地區)。當年,他的船隊經過烏蠻灘,因水流湍急,礁石橫生,過船困難,馬援即上岸屯兵,讓士兵疏通河道。當地民眾為紀念他這一善舉,遂在烏蠻灘建立起伏波廟對他進行紀念。馬援平定交趾之亂後,被朝廷封為“新息侯”。馬援的一生可謂是戎馬倥傯,直到晚年,他還出征,最後病死軍中。可惜這樣一位忠臣良將,在其死後也難逃為小人們誹謗的厄運。馬援去世之後,由於光武帝聽信小人讒言,遂將馬援的“新息侯”封爵給剝奪了。馬援一生行事光明磊落,不求名利,不慕榮華,他一直就是王陽明心目中的榜樣與英雄。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王陽明才十五歲,正是“慨然有經略四方之誌”的熱血少年,他瞞著家人獨自跑到居庸關去考察,就曾在夢中到過伏波廟。夢醒來,十五歲的王陽明還曾揮筆寫下一首《夢中絕句》:

卷甲歸來馬伏波,早年兵法鬃毛皤。

雲埋銅柱雷轟折,六字題文尚不磨。

那時,他大概無論如何也想不到,夢中的情景,竟然在四十多年後再次重現,而他的人生軌跡與伏波將軍馬援是如此驚人的巧合。

站在伏波廟伏波將軍的雕像前,王陽明向這位仰慕已久的大將軍一拜再拜,飄逝了四十多年的夢,又悠然而回。在那一瞬間,王陽明竟然分不清哪是夢,哪是真。隻覺得這如夢如幻的一幕,是冥冥中上天的安排。

四十年前夢裏詩,此行天定豈人為!

徂征敢倚風雲陣,所過須同時雨師。

尚喜遠人知向望,卻慚無術救瘡痍。

從來勝算歸廊廟,恥說兵戈定四夷。

——《謁伏波廟二首》(《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

是的,縱觀王陽明的人生,與伏波將軍有太多的相似之處。他們都是一生戎馬倥傯,也都一直征戰到晚年,而他們個人所受的不公正待遇竟也是如此相似。馬援去世後受小人誣陷而被奪封爵,王陽明也未免如此厄運,這自然還是後話。

從這首詩中,還能讀出一份王陽明心中的無奈與對戰爭的厭倦之意。他關注天下蒼生,卻又深愧自己無力挽救蒼生於水火。他以用兵定四夷為恥,卻在這方戰場上戰鬥至最後一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