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命不凡實際上是一種虛榮心或者心理膨脹效應下的產物,我們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渴望自己的價值被展示出來,所以會選擇用自命不凡的方法來壓倒別人,選擇用居高臨下的方法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可是,每個人都會有虛榮心,每個人都會有自我保護意識,你的自命不凡實際上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你的高調容易讓人覺得卑微,正因為如此,大家會想辦法打擊你的氣勢,以獲得新的人際平衡。
正因為如此,每個人都應該沉住氣,應該努力讓自己變得更低調一些,高調的表現往往隻是圖一時之快,隻是為了滿足一時的虛榮心,但是對於自己的生存和發展是沒有任何幫助和好處的。一個人隻有表現得越低調,你的能力才越經得起考驗,比如豐實的稻穗往往低垂,它在低俯間具有充實的美;低俯的草,則往往更能經受風霜的考驗,這就是一種生存的智慧。
俗話說:“佛爭一炷香,人爭一口氣。”這個社會競爭日益激烈,每個人都想著如何能夠出人頭地,都想著技壓一籌,成為人上之人,所以不免要高調行事,不免要高調做人。可是,越高調反而越容易成為他人攻擊的對象,越強勢越容易被人排擠。東晉道教學者葛洪說:“勞謙虛己,則附之者眾;驕慢倨傲,則去之者多。”那些總是擺出一副高姿態的人往往會被大家嫉妒和排斥。
一個人如果擁有過人的能力,擁有高於常人的智慧、地位、財富和名聲,這些都是很好的競爭優勢,但是如果不能善用這些優勢,那麼優勢最終很可能會成為劣勢。所以做人還是應該低調一些,要懂得隱藏自己的鋒芒,要懂得保持低姿態,哪怕你站得比別人要高,也要盡量站在和別人一樣的位置上來看待問題,隻有這樣才會讓其他人放下防備之心,才能夠為自己贏得更多的生存空間。
別做那隻被槍瞄準的出頭鳥
孔子曾經對人的心態做過一番非常深刻的表述:“不患貧而患不均。”意思就是說人們通常都不是很擔心自己是不是真的貧窮,他們最害怕見到的就是分配不均衡,如果有人比自己富,有人比自己多,有人比自己更好,有人比自己更有才華,他們的內心就會失衡,就會不滿。
正因為“不患貧而患不均”這種極端思想的存在,一個處於強勢的人總是容易遭到別人的打壓和排擠,一個出類拔萃的人總是容易受到圍攻,因為你的存在已經打破了集體生活圈中既定的生態平衡,你的存在會讓所有人感受到威脅和不安。
也許很多人覺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誌向,都有遠大的目標,都想要做成別人做不成的事情,都想要成為最優秀、最成功的那一類人。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往往相互防備、相互猜疑,他們不希望有人先自己一步成功,不希望有人比自己更成功,所以一定會想辦法扼殺那些最有能力的人,而且大家都會將那些出類拔萃且喜歡出風頭的人當成最大的對手。正因為如此,賢能的人總是更容易受到外來的攻擊,一旦他們出現了困難,也更容易引起別人幸災樂禍的心理。
比如曾經因為“烏台詩案”而入獄的大文豪蘇軾,在當時,很多人昧著良心攻擊他,甚至想方設法羞辱他,因為蘇軾實在太過於出色了,沒有人願意看到這樣的人活在自己身邊,所以當時的蘇軾入獄幾乎成了很多文人、小人的人生盛宴。最後當蘇軾出獄時,也終於看透了社會,也參透了人生,終於領悟了偉人式的悲劇和悲哀。
事實上像蘇東坡這樣的例子有很多,畢竟這種“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的思想已經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了。孫臏和龐涓就是很好的例子,作為同門師兄弟,兩個人原本應該互相愛護、互相扶持,應該成為最要好的兄弟,可是龐涓為人心胸狹窄,他非常嫉妒孫臏的學識和智慧均在自己之上,擔心他會成為自己謀取功名的絆腳石。雖然自己比孫臏更早出山,而且龐涓也的確在魏王麵前證明了自己的軍事才能,可是當孫臏決定下山而且深受魏王器重時,龐涓再也坐不住了。而孫臏對這一切根本不知情,仍然想著建功立業,發揮出自己的絕世才華,所以不斷在魏王麵前展示自己,而這終於引起龐涓的不滿,最終動了殺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