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以上幾點,你寫日記,一開始可以像記流水賬,先訓練回想的能力。進一步,隻記幾個特別值得寫的,訓練自己篩選的能力。再下一步,你可以選其中一件事,譬如別人說的某句話、你吃的某樣食物、見到的某個景色去發揮,而且要換個大一點的日記本,使你想多發揮一點的時候,能有足夠的空間。這下子,你寫短文、長文,控製篇幅長短的能力也會進步。
這裏,由“我筆寫我口”說到寫日記,你說,哪樣難?一樣也不難!最重要的是,你得按部就班地去實踐。那麼,從今天就開始寫日記吧!而且忙的時候寫十幾字,閑的時候寫幾百字,絕不妥協地去做。我保證你作文的能力會大大進步。
人生處處有文章
試著由俗事、小事上麵見到美,見到可玩味、可思想的東西,是非常重要的。
談到寫作,一般人都會說有沒有靈感,好像文章寫不好,不是自己能力差,全怪沒有靈感。請問什麼是“靈感”?有人認為靈感是靈氣、靈思、靈動,甚至跟靈魂有關。我覺得那太抽象了,不如用比較淺白的講法,靈感是“靈活的感動”。
一個死板的人是不容易有靈感的,你想想“一葉知秋”,才紅了一片葉子或落了一片葉子,就知道秋天要來了,那感動靈活不靈活?多愁善感的人一定比較容易有靈感,因為別人還沒感覺的時候,他已經感動得淚流不止了。日本著名的文學家廚川白村說“文學是苦悶的象征”,也是一樣的道理,因為有感動、有傷痛、有苦悶,想要抒發,於是寫成感人的文章。
寫到這裏,我得歎口氣,因為中國的教育太重視升學,學生功課的壓力太大了。當學生背著沉重的書包,心裏隻想著有多少考試的時候,他可能為別人牆頭伸出的一枝花或牆縫裏長出的幾根小草感動嗎?更甭說天光雲影、竹韻鬆濤了。唐代劉禹錫的“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絕不是在忙碌的心情下寫出的。所以他說“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也一樣啊!他在一開頭就說:“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想要有靈感,先得讓自己的心靈自由。
話雖如此,如今升學掛帥,不是一兩天能改的。這時候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心靈已經在高壓下麻痹了,碰上作文隻會想到課本裏的“成語典故”或“名人金句”,很難有個人見解的時候,你要做的是增加自己的敏銳度。舉個例子,你現在正在讀《世說心語》,眼睛往旁邊瞄一眼,說不定見到的是花瓶,你有沒有細細看過那花瓶?管他是俗是雅、值錢不值錢,你都可以細細把玩一番,而且就算它顏色俗,造型也不怎麼樣,你還是可以想辦法在上麵找到可愛的地方。“萬物靜觀皆自得”“人情練達即文章”,古人說得對極了。試著由俗事、小事上麵見到美,見到可玩味、可思想的東西,是非常重要的。你想嘛,如果隨便一片葉子、一塊石頭,你都能感觸、都能聯想,碰上作文題目,還會沒靈感嗎?話說回來,如果你非走到名勝景點,非看到牡丹、芍藥不能感動,是很糟糕的,那表示你的感覺遲鈍了,甚至就算你還年輕,也顯得老了。
老,有個很大的特色,就是不再好奇。你注意,小孩多半愛看卡通片,但是有幾個中年人還愛卡通?青少年喜歡科幻片,但是過了五十歲的人,還有幾個愛科幻?尤其半百以上的女性,愛科幻的更少(請注意,這不是絕對,隻是比較)。為什麼這樣?說好聽一點,因為人年歲大了,經曆不少生活的壓力,變得更實在,要看寫實的電影才感動。說難聽一點,因為人老了,不再靈活,少了幻想,如同皮膚老化,對冷暖變化都少了感覺。所以我說如果你還很年輕,卻非名山大川不能感動,你顯然已經不夠敏銳,有點像老人家了。
我在青少年的時候,很喜歡爬山。台北近郊沒什麼大山,隻有觀音山、大屯山、七星山,都不怎麼高,也不怎麼壯,妙的是,我為那些山寫的詩,比我後來遊泰山、黃山寫的多得多。尤其記得我有一回去台北近郊的烏來旅遊,一路上景色雖然不錯,但是跟我後來去過的名山大川比起來真算不得什麼,可我居然感動無比,回來畫了一個長卷,後來被收藏家看中,還拿去請名書法家梁寒操題詩,再送去日本京都裝裱。
我後來常想起這件事,為什麼少年時,即使很平常的景色都能令我感動?答案很簡單,因為我那時雖然見識不廣,但是有靈、有感、有行動。我的心靈像張白紙,即使最淡的色彩都能清晰地顯現,又有體力、有衝力,將那感動化為行動。
不知你有沒有讀過辛棄疾的詞:“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那少年太小,沒感受過什麼憂愁,但為了寫詞,硬是登上層樓,想要遠眺天邊,找些惆悵的滋味。可是等那少年老了,問他經曆一生,對憂愁應該很有感觸了吧!他想說,話到嘴邊,還是沒說。最後顧左右而言他地說:“瞧!天涼了,這秋天多舒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