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你可以變得更聰明(2)(3 / 3)

各位年輕的朋友,你喜歡這“欲說還休”的境界嗎?沒錯,那境界是挺高的。問題是當你太世故,世故到沒感覺,或懶得說的時候,你也老了啊!

所以我要強調“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並不可喜,“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也不值得高興。因為你經曆大山大水之後,已經對小山小水沒有感動,人沒了感動,人生還能多彩多姿嗎?

這裏,我由作文講到感動、談到人生。但是這並沒有離題,因為人生也是一篇作文。有一天我們咽下最後一口氣,就是寫下文章最後的“句點”。那作文內容的多寡,不在字數多少、年歲大小,而在內容,在於我們離開世界時,有多少感動、多少感悟。

至於你現在要寫的作文,也一樣。希望靈思泉湧,就在平常訓練自己感觸身邊的小事吧!想想每個在路上與你擦肩而過的人,都可能一生隻有這麼一次機會,於是那“擦身”也是一種難得的緣;想牆縫裏冒出的小草,也是倔強的生命,於是獲得人生的啟示。

隻要睜開眼睛、打開心房,其實作文並不難,因為人生處處有文章。

寫作的五大元素(一)

說話、寫作、采訪,先想“人、地、事、時、物”,再加上動態、聲音或色彩,就好比蓋房子,先要有好的地基和建材,再加上漂亮的裝潢設計。

我是一個很喜歡學習的人,當我年輕的時候,在電視台做記者,還是用膠片拍新聞,每次攝影記者拍的時候,我都會問他用什麼“光圈”,時間久了,我自己也能判斷,甚至能拍了。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個是攝影記者沒空的時候,我可以自己上場。譬如有一次采訪某監獄,監獄長在采訪前先請大家吃飯喝酒,所有的攝影記者都醉倒了,我因為哮喘,不能喝酒,結果別人不能拍,我拍,跑了個大獨家。還有個好處是,我可以按照寫稿子的方式拍片,使畫麵跟寫出來的內容一致。譬如去采訪某大會,我先拍會場外的建築,再進去拍大全景,再拍主持人說話的特寫,再拍貴賓和全場。至於新聞稿則寫:某某會議幾點鍾在什麼地方舉行,由誰主持,到了哪些人,會議內容如何,以及什麼時候結束。

羅列這些,是要談談寫作的五個“W”,也就是Who(誰)、Where(在哪兒)、Why(為什麼)、When(什麼時間)和What(做什麼)。前麵那短短幾句話,已經包含了“人、事、地、時、物”這五大元素,那不僅是學新聞的人一定要遵守的,而且幾乎可以用在任何寫作上。舉個例子,今天老師指著窗前的芭蕉樹,叫你以“芭蕉”為題,做個“短講”,而且連一分鍾都不讓你準備,立刻要你開口,你能說得好嗎?還是結結巴巴,才說幾句就停住,因為“想不出有什麼好講的”?如果你是後者,我建議你試著用那五大元素去想想看,很可能就不難了。

舉個例子,寫“芭蕉”這個題目。你可以想——

“人”是你和你父親,“地”是窗前,“事”是種芭蕉,“時”是種的時間和不同的季節,“物”是芭蕉。

於是,你可以說:“今年春天,父親在窗前種了一棵芭蕉,沒幾個月,就長得高過了窗子。大大的芭蕉葉,逆光看去,綠得像是翠玉。下雨的時候,雨水打在葉子上,滴滴答答,疏疏密密,那節奏真美得像音樂。但是秋天,才冷了幾天,芭蕉的葉子就一一變黃,先是黃得豔,好像楓葉一般,接著則成了焦黑的顏色。爸爸說,‘一葉生,一葉焦’,那枯了的葉子就像燒焦的一般,所以稱為‘蕉’……我說芭蕉枯了怎麼辦呢?眼看這芭蕉就要死了啊。父親則指著樹根說:‘別操心!你瞧,這下麵不是已經有小苗長出來了嗎?老的還沒走,小的已經生了,這芭蕉就像人哪……’”

回頭看看這篇東西,不是把“人、地、事、時、物”全放下去了嗎?再加上色彩和聲音,畫麵就一下子生動了起來。

現在讓我們再以“大雁”為對象,把“人、地、事、時、物”和“聲色”放下去,作個短文,並且假設——“人物”是“我”,“地”是“湖上”,“事”是“大雁來了”,“時”是“季節的變化”,“物”是“大雁”。

你幾乎隻要按照順序,就能組合出一句話:“我看到湖上飛來許多大雁,就知道冬天要來了。”

如果再加上一些想象、聲音和色彩,則變得更豐富——

“夜裏聽見窗外傳來嘎嘎嘎嘎的叫聲。早上推開窗,發現原來空空蕩蕩的湖麵,一下子多了好多大雁,它們夏天的時候飛到北方繁殖;夏天過去,小雁長大了,天也變寒了,就一起再飛往南方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