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的湖,是它們過境的地方,隻會待上兩三個禮拜,它們就要再一次地遠行。所以每年我隻要看湖上大雁的來來去去,就能知道春天來了、秋天到了。
“我最愛看黃昏時雁群在天空練習飛翔,它們一邊飛一邊叫,好像彼此呼應著:‘要跟上喲!別飛丟了喲!’於是我猜,很可能是雁爸爸、雁媽媽在叮囑孩子,孩子又回答爸爸媽媽:‘放心!我會小心的。’”
“我更愛看夕陽中雁群降落,它們早早就開始不再振翅,慢慢向下滑翔,落到水麵的刹那,又把翅膀高高抬起,啪啪猛拍。接著水上激起一片波紋,斜斜地映著晚霞,閃出點點金光……”
不是簡簡單單,無論你用寫的、用說的,都能引人入勝嗎?
為什麼?因為首先你沒有忽略“人、地、事、時、物”,又用大雁的叫聲、振翅、滑翔以及波光和晚霞,使畫麵變得生動。
所以寫文章不難,人家叫你即席致辭也不難,隻要你依照那個路線想下去,就不會差太多。
“人、地、事、時、物”,這是記者寫新聞稿時,必須列入的內容。一個粗心的記者很可能寫了一大篇運動會的報道,記錄了一堆得獎名單,卻因為忘了寫那個運動會的地點,成為敗筆。一個展覽的新聞,把展品介紹得天花亂墜,但是如果忘了寫展覽日期和開放時間,也可能造成很大的問題。說話、寫作、采訪,先想“人、地、事、時、物”,再加上動態、聲音或色彩,就好比蓋房子,先要有好的地基和建材,再加上漂亮的裝潢設計。
讀到這裏,你還覺得即席演講和寫作有多困難嗎?
寫作的五大元素(二)
寫日記的時候,除了記一天當中發生的大事,偶爾也專選一樣東西發揮,譬如從當天見到的某個人、聽到的一句話、見到的某一幕甚至吃的某道菜下手。
上一篇分析了寫作的“人、地、事、時、物”五大元素,並且舉了“芭蕉”和“大雁”的例子。讀者可能會說那種作文題目不容易碰到,有沒有個更平常一點的。我記得有一年台灣的“指定考試”,作文題目是“回家”。這夠平常了吧?偏偏當時也有好多學生說不會寫。有個學生講得妙:“回家就像吃飯,天天在發生,回家就是回家嘛!有什麼好寫的?怎麼寫都俗氣。”
我卻覺得“回家”這題目出得妙,妙在它可以大俗,也可以大雅,很能測驗出學生的慧心。一天到晚讀死書,隻知用“掉書袋”換分數的學生,雖然少了用武之地,但是那些腦袋靈活的,卻可能表現不凡。話說回來,不知如何下筆的人,常因為不會找路,隻要由“人、地、事、時、物”五條線去想,就能發現些“妙點子”。
舉幾個例子吧!上一篇強調,同一篇文章必須把五大元素放進去,這裏我建議讀者可以嚐試每次專由其中的一個元素去想——
先從“人”的角度想,你可以寫自己回家,也可以寫爸爸回家、媽媽回家。如果寫爸爸,可以說:“長年在大陸工作的爸爸要回來了,爸爸回家是大事,媽媽從好幾天前就開始收拾,還叮囑我把房間整理好。爸爸的飛機晚上到,他堅持自己坐出租車回家,反而讓我們好緊張,隻要聽見關車門的聲音,就急著探頭往外看……”接下來可以寫爸爸回家的腳步聲、疲憊的樣子、瘦了還是胖了,不是很好發揮嗎?
再從“地”的角度想,你可以說:“自從到城裏讀書,我就有了兩個家,一個是城裏的家,一個是鄉下的家。但不知為什麼,每天回城裏的家,都不覺得是回家;隻有放長假回到鄉下的那個家,才覺得身心安頓。大概在外麵一個人住,太寂寞,算不得家,隻有偎到媽媽身邊,看見四周的親人,才有回家的感覺……”接著你可以寫回家一路的心情,帶什麼回去,最想吃的是什麼食物,看到父母那一刻的感覺,不是也很好發揮嗎?
再從回家這件“事”來想,譬如你可以寫:“每個人都有家,也都要回家,但回的家卻可能不同——小時候跟著父母,回家是回爸爸媽媽的家。住校之後,有了自己的家,回家是回宿舍。然後我們找到終身伴侶,成了家,回家是回我和他共有的家。再過幾十年,我們老了,可能跟著孩子,回家是回子女的家。終於有一天,我們不得不離開這個世界,則是回到天上的那個家……”
順著這條路,又可以由回家的“時間”來想,譬如寫:“自從上高三,就隻有星星月亮陪我回家。每天出門,背對著家,沒有心情回頭看;每晚歸來,已是一片夜色,看不清家門。有一天提早放學,我下午回到家,遠遠看見家,竟有一種陌生的感覺,因為已經太久沒看清我家的房子,居然忘了家門口那棵高高的玉蘭花樹。回家,本來該是多美的事,但在功課和考試的壓力下,我已經麻木,隻覺得是回旅館,睡一覺,又要出發……”
最後由“物”來想。你可以隨便挑一樣家裏的東西入手,譬如門燈,你可以說:“每天傍晚,母親都會點亮門前的那盞燈。不知她是不是選了特別亮的燈泡,隻要我走進巷子,就能在一片迷離的燈火中,看見那最燦爛的一盞門燈,知道爸爸媽媽在等我回家。有時候上了整天的課,考了一堆試,背著沉重的書包,我真累極了,但是隻要抬頭看見那盞燈,就頓時感到一種溫暖,加快腳步,朝家門走去……”除了門燈,當然你也可以由書房的燈,想到父親;看到廚房的燈,想到媽媽。還可以寫一棵樹、一棟建築,甚至一塊大石頭、一座小木橋,通過那些“物”,說出回家的感覺與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