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麵我舉了許多例子,不是比引經據典、掉書袋、說道理更感人嗎?而且它們雖然都寫回家,但因為切入的角度特殊,能不落俗。更重要的是,這種思考的方法,使你不會碰到題目亂了方寸,東抓西抓,什麼也抓不到,或者什麼都想寫,結果東寫幾句,西寫幾句,失去文章的重心。也正因此,我在前麵建議你在寫日記的時候,除了記一天當中發生的大事,偶爾也專選一樣東西發揮,譬如從當天見到的某個人、聽到的一句話、見到的某一幕甚至吃的某道菜下手。
最後我要說,其實在“人、地、事、時、物”這五個“W”之外,還有一個“H”,是“How”,也就是“怎樣”。現在你想想“回家”這個題目,可以如何從“怎樣”的角度思考?你是怎麼回家的?坐公交車,騎單車,爸爸媽媽接,還是走路,跑步?你別說“不可能跑步”。怎不想想說不定就因為你發驚人之語,寫你跑回家,而特別吸引人,得到高分呢?
譬如你可以寫在學校裏知道自己得了什麼大獎,急著回家告訴爸爸媽媽,所以一路跑。不知是不是你臉上露出快樂的表情,路上的人都沒覺得你遭遇什麼麻煩,反而看得出你是喜氣洋洋,好像每個人都對你笑,每個人都在賀你得獎。平常每天走的路,景色似乎變得不一樣了,你發現路邊開了好多不知名的小草花。天邊的晚霞那天也特別美,長長的,像是一條彩帶……
請問,是不是單單跑步回家的這一路,就已經可以讓你大大發揮了?
作文這條路也是如此,隻要知道了地址、走對了方向,很容易就能找到目標。
學做一根葡萄藤
人要紮根深、常修剪,做的學問才實在。
到一個釀酒的葡萄園參觀。
“一九九四年的葡萄最好。”園主說,“因為那一年夏天幹燥,生產的葡萄特別甜。”
“葡萄不怕幹死嗎?”我問。
“新藤怕,老藤不怕!因為老藤的根紮得深,能吸到泥土深處的水分。”園主說,“還有,經過好好修剪的藤不怕,放任它生長的怕。”
“為什麼?”我不懂。
“因為葉子長得愈多,藤蔓攀得愈遠,需要的水分愈多,所以天一幹,就受不了了。”
葡萄要紮根深、常修剪,結的果子才甜美。
人也要紮根深、常修剪,做的學問才實在。
刪在寫之前
寫作前經營的時間愈多、刪裁得愈精,做出的文章就愈有力量。
高中時,我曾經拿自己寫的短篇小說,請一位名家指正。
“寫的內容嫌複雜了一點。”作家看完說,“你應該在寫之前,就決定哪些情節可以不寫。”
“如果要刪,總得在寫完之後,怎麼能在沒寫之前,就先去想不寫的部分呢?”我不解地問。
“寫作就好比烹飪,當你有了寫作的素材,編織了故事的大綱,就仿佛從市場買回材料,並決定要做的菜肴。你說下一步應該怎麼辦呢?”
“開始烹調啊!”
“錯了!如果你買了蔬菜,當然應該洗淨、去皮、擇淨;如果你買了魚,則要刮鱗和去除內髒;如果你買的是豬肉、牛肉,也有拔毛、剔骨、去油和切塊、剁丁的工作。哪有不經處理和去蕪存菁,就下鍋烹調的呢?”作家說,“所以你有了寫作的材料和構想之後,先要加以整理,並把不必要的枝節刪除,然後才能動筆。烹調前下的功夫愈大、刀法愈好,做出的菜就愈細;寫作前經營的時間愈多、刪裁得愈精,做出的文章就愈有力量。”
不困而學
困而學是最快的,不困而學是最難的。
剛到美國的時候,一位朋友對我說:“你來的前兩年,英文會進步特別快,之後就會慢下來。”當時我不以為然,認為他太武斷了。但是而今已經旅美多年,確實感覺後來在英文方麵的進步不如頭兩年。所以,當我又碰到那位朋友時,特別讚美了他幾句,說他料事如神。
“這有什麼好佩服的嘛!”他笑著說,“又不是你一個人如此,大家都一樣!剛來的時候,英文捉襟見肘,時時都在接觸新詞語,刻刻都在吸收,不學根本沒法過日子,當然進步快。但是兩年之後,一般的會話都能應付了,別人講話也差不多聽得懂,看報紙廣告、商品說明更不成問題,當然因為需求降低而自滿,因為自滿而鬆懈,也就難有大進步了。”
學習就是如此,困而學是最快的,不困而學是最難的。
文章的馬車
文章的馬車,不能不小心駕駛,更不能不小心搭乘啊!
如果說文章像是一輛馬車,那麼,文字是車、內容是馬,主題則是駕車的人。有馬無車,不成為馬車;有車沒馬,還是跑不動;馬和車都有,卻無人操縱,則必然不知方向。
有些文章堆砌了許多華麗的辭藻,卻因為內容空泛,而不知所雲,如同雕花繪彩的車,沒有馬拉。
很多人有滿腦子的思想和靈感,卻不能文,猶如沒有車的馬,根本無從表現。
還有一些作家,既具文采,又有才情,更富學養,卻失之偏見,仿佛“馭者”有問題的馬車,可能載著滿車的人,誤入歧途,甚至翻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