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馬車,不能不小心駕駛,更不能不小心搭乘啊!
你可以變得更聰明
想要健康,請全麵攝取營養,不能挑食;想要聰明,請全麵學習,不能偏廢。
不知道你有沒有碰到過腦中風的病人。中風是非常可怕的,可能因為腦血管破裂,造成腦出血,也可能因為腦血管不通,造成栓塞。很多中風的人,沒送到醫院就死了。但是也有些人因為病情比較輕,或是搶救得宜,被救了回來。隻是常常造成後遺症,就是偏癱。左半邊腦中風的,右邊身體行動不便;右半邊腦中風的,左半邊偏癱。好多人中風之後非但行動不便,而且連說話都出了問題,有時候得像小孩兒一樣重新學走路、學拿筷子,甚至咿咿呀呀地學講話。
妙的是,很多中風的人,持之以恒地複健,經過一段時間,幾乎能完全恢複正常,一般人都認為那是腦子裏不通的地方又被打通了。
問題是,真打通了嗎?隻怕中風的那條血管,永遠也打不通了。可為什麼病人能恢複正常呢?答案應該是,腦神經繞過中風的地方,又開啟了別的路線,有了新的連接,好比公路,某一段滑坡塌方,不能修了,於是工人在旁邊另外開一條路,把斷了的路接起來,堵塞的交通就又通暢了。
我們的腦確實就像另一個地球,裏麵有差不多一千億個神經元,像銀河係裏的星星一樣多。這麼說吧,如果你一秒鍾數一個,要三千萬年才數得完。這些腦神經元是非常活躍的,它們好像築路的工人,不斷開通新的路線,腦中風的病人就靠這些工人努力,加上自己不斷進行複健,等於是催促那些工人修路,所以能複原得很好,重新建立完整的公路網。
一個國家有好多好多省,一個城市有許多不同的區,每一區可能各有特產、各有特色。腦也一樣,科學家早就發現視覺、聽覺、語言、運動、情感等,好像在腦裏各有主要負責的地方。尤其是腦斷層掃描的技術出來之後,當你給人看不一樣的東西,談不一樣的事,可以觀察到腦裏不同位置的反應。
同樣的道理,每個人長得不一樣,可能在腦的世界,開發也不相同,有的人邏輯數學的那塊特別好,有些人抽象思考或文藝創作的地方特別強,又有些人特別擅長記憶。大概也正因此,我們天生就有某些天分,或學某樣技藝特別會事半功倍。但是也造成有的人是數理天才,寫文章卻不通;有的文學大師,數學卻爛得出奇。
問題是,我們是否就認準自己特別棒的項目,專去開發腦裏的那些區塊就夠了呢?其他的,反正沒興趣,學又學不好,幹脆完全不管了?
這答案很簡單,你隻要想想腦裏的公路網就成了,平常我們可能上班上學都走同一條公路,輕車熟路,沒多久就到了。可是,如果有一天,那條我們習慣的路不通了,怎麼辦?
你當然得另外找不同的路,你會發現那些有方向感、總是四處串的人,特別會找路,他左轉右轉,沒兩下就走通了。相反,平常隻會走固定幾條線,從不到小路上逛的人,則可能繞了半天,也找不到出路。
我們的腦細胞就是這樣,如果你從小到大,把某些自己不喜歡的科目完全放棄,就好像對某些地區完全不清楚的駕駛員,有一天需要繞路的時候,就傻了!
偏偏今天這個時代跟以前大不相同,以前的知識比現在差遠了。尤其過去科舉取士,讀的是死記硬背的聖賢詩書,寫的又是套公式的八股文,很少出特殊狀況。但是現在,常常需要腦筋急轉彎,在那轉彎的地方,正是考驗你反應好不好、路況熟不熟的時候。
也正因此,現在的大學除了專科教育,也開了許多通識的課程。你找常春藤盟校的課程來看看就知道,裏麵奇奇怪怪,跟本學科完全無關的東西太多了。一個學法律的,可能選修太空科學;一個搞數學的,可能選美術史;財經專科的人,可能去選地質和考古;學建築的人可能整天在弄音樂。
問題是,如同詩人艾略特說的,他喜歡跟畫家為友,畢加索又愛跟詩人為友。因為他們早發現有一天讓自己突破、產生靈感的,不一定是同行的朋友,而是由其他領域激出的火花。
腦是需要不斷激勵、不斷開發,而且全麵開發的。了解這一點,各位還在求學的小朋友,就算某些科目你不喜歡,也應該強迫自己去學。尤其當你年輕,大腦正在快速發展的時候,更應該盡力開發每一個區域,讓你的腦海裏織起綿密的交通網。
提到交通網,讓我想起去年英國倫敦大學,對公交車和出租車司機做的研究,發現出租車司機的海馬區比較大,腦灰質也遠比公交車司機的多。因為公交車司機每天總開那幾條固定的路線,出租車司機卻得記住倫敦兩萬五千多條街道。由此可見,連成人的腦都會因為使用的多寡,而有發育的不同。
至於兒童就更明顯了,很早以前科學家就已經發現,那些從小就學小提琴的孩子,因為左手要按非常複雜的琴弦,使他們掌管左手的右腦比一般孩子發達得多。
各位家長和年輕朋友,當你怨孩子或自己不夠聰明的時候,要知道,現在可能正是你可以開發腦力,使大腦更發達的時候。
想要健康,請全麵攝取營養,不能挑食;想要聰明,請全麵學習,不能偏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