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處處有學問。
一雙會觀察的眼睛,
一顆充滿好奇的心靈,
總能夠由小見大,由此及彼,
從生活中獲得知識和感悟。
你,是一個善於發現的人嗎?
顯微與望遠
隻要往深處著手,小之內,大之外,總會有所獲得。
同樣是運用光學原理,有的人發明望遠鏡,以觀測遙遠的星辰;有的人卻發明顯微鏡,研究身邊的細菌。
同樣是探險,有的人乘火箭進入太空,一探廣寒的蟾宮;有的人卻乘潛水艇深入海洋,發掘地球的奧秘。
所以,同樣是做學問,我們可以追索遙遠寬廣的一切,也可以探求眼前細微的事物,可以遐想,也可以慎思。隻要往深處著手,小之內,大之外,總會有所獲得。
學習與吸收
學習好比吃東西,吸收則是將食物轉化為體能。
不吃東西怎麼會有力量?不學習又如何吸收?
一位在台灣地區教英文的美國朋友對我說:“我覺得很奇怪,有些人花一個鍾頭上千元的代價,請我到他們家裏教英文,但是他們隻是聽我講,自己卻不開口,也不背單詞。他們似乎認為英文不用學習,隻要找個洋人坐在旁邊,‘吸收’就可以了,這實在不可能有大進步啊!”
“‘學習’跟‘吸收’不是一件事嗎?”我問。
“固然不可分,但學習好比吃東西,吸收則是將食物轉化為體能。不吃東西怎麼會有力量?不學習又如何吸收?”
學習、審判、診療
判斷以明理,診視以知病,治療以改正。
我們日常所用的詞彙,許多是由代表不同意思的字組成。譬如“學習”,“學”是研求,“習”是練習;“審判”,“審”是詳視,“判”是判斷;“診療”,“診”是診察,“療”是治療。這些詞如果拆開來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意義,合起來意義就相當深刻了。
唯有博學以廣識,勤習以服膺,詳察以知微,判斷以明理,診視以知病,治療以改正,才能成功。
深耕
老農看著我笑笑:“難道做學問不要深耕嗎?”
有一年冬天,我到鄉村寫生,在田埂上遇到一位老農,正準備下田,我就問:“請教您,想要豐收,第一件該做的是什麼事?”
“深耕。”老農回答。
“深耕?”對這簡單的兩個字,我一時沒能理解。
“對!深耕!就是早早下田,把泥土深深地犁起,這樣土壤會變得鬆軟而均勻,更由於泥土整個翻過來,接受了太陽的曝曬,而能減少病蟲害。”老農歎口氣,“我最看不慣現在一些年輕人,他們總說不急,直到要插秧,才匆匆下田,淺淺犁土,然後猛施化肥。時間久了,土壤和化肥結成硬塊,整個田地都被破壞了。”老農看著我笑笑:“難道做學問不要深耕嗎?”
是什麼與為什麼
我們學習時,在“是什麼”之後,總應該深一步想“為什麼”。
我有一位朋友正在教小學,她說她班上有幾個天才兒童,我就問:“你認為天才兒童跟一般學生最大的差別在哪裏?”
“很簡單,普通學生通常都問‘是什麼’,聰明的學生則愛問‘為什麼’。”她說,“譬如教到‘四季’,對於普通學生,你隻要告訴他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就成了,對於天才兒童卻非把四季更替的道理講出來不可。這是因為普通學生隻要知道大概,天才學生卻希望深入了解。”
沒想到一字之差竟然有這許多不同。所以我們學習時,在“是什麼”之後,總應該深一步想“為什麼”。
煮餃子
許多艱深的理論和詞語都學會了,反倒忘記最基礎的東西,結果功虧一簣。
某日我請一位外國朋友吃水餃,他除了大大讚美,還要求我教他製作的方法。於是我特別另外安排一天,從拌餡、擀皮,一步步為他解說。這位外國朋友非常認真地學習,不但親自動手,而且寫筆記;不但學會了簡單的形式,而且還知道如何包“小老鼠”“三角”等花式的餃子。學成之後,他真是興奮得不得了,立刻打電話給朋友,宣布他學會了包餃子,並決定露一手。
沒想到才隔兩天,他突然打電話給我,請我趕緊去幫忙,因為他煮出來的不是“餃子”,卻成了一鍋“麵片湯”。等我趕到他家才發現,他每個步驟都沒錯,隻是居然把餃子丟進涼水再加熱,怪不得餃子都破了。
我們學習的時候,不也常犯同樣的錯誤嗎?許多艱深的理論和詞語都學會了,反倒忘記最基礎的東西,結果功虧一簣。
聖人無常師
今天我們虛心向別人學,明日別人可能就得來向我們請教;今天我們抱殘守缺、故步自封,明天就隻好瞠乎其後。
在報紙上經常看到洋人來我國拜師學國畫、國術和中文的消息,許多人因此說:“你看!洋人又來拜師了,他們的藝術、體育和文學顯然不如我們,我們又何必去留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