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屈原(2 / 3)

“成名作的誕生”

傳世絕唱《離騷》

“離騷”是什麼意思呢?“離”容易理解,即是離別。“騷”一般解釋為一種文體,我們可理解為“離騷”就是抒發遠離鄉土心中不平之氣的文章。《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帶有自傳性質的一首抒情詩。全詩共370多句,近2500字。在這篇巨文中,屈原哀痛人民的多災多難,哀痛自己的生不逢時,他把對國家、人民的深沉而熾熱的愛,對自己政治主張不能得到實現的憤懣,貫注在《離騷》的全篇。

《離騷》反映了屈原對楚國黑暗腐朽統治的憤慨,他的愛國情緒雖然充滿了矛盾與惶惑,但終究是無悔的、執著的。也許正是因為屈原的愛國充滿矛盾與惶惑,他的無悔、執著才更加真實,更加感人,而不流於淺薄。所以盡管屈原遭小人排擠誣陷,並兩次被遠逐流放,卻始終沒離開楚國。即使在想像中遨遊太空時,天上有著無限的光明,但一低頭瞥見地上的故土時,屈原的心情頓時沉重,就連仆夫和馬都同情詩人懷念不忍去的痛苦,止步不肯向前走。

《離騷》的主旨是愛國和忠君。一句“忽臨睨夫舊鄉”,愛國懷鄉的情懷被抒寫得痛斷肝腸。愛國的感慨這時隻能解釋為一種頗帶自嘲的憤懣:“已矣哉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城之所居”這一種報國無門又徘徊不忍去的映照,充分表露出屈原的愛與恨。愛與恨到了無法排遣無法解脫的時候,屈原隻能用死來了結了。

懷王十五年(前304年),張儀由秦至楚,以重金收買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奸,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裏”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後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於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死秦國,頃襄王即位後繼續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形勢十分危急。屈原看到國家、個人前途都一片黑暗,毫無希望,於是投汨羅江自盡,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結束了他上下求索的一生。

“巔峰之作”

“美政”理想的表現

在《離騷》中,屈原感慨道:“既莫足與美政兮,吾將從彭鹹之所居。”他表示將用生命來殉自己的“美政”理想。屈原的一生都堅持“美政”理想,並與腐朽的楚國貴族集團進行鬥爭的實錄。他的“美政”理想表現在《離騷》中,就是“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所謂“舉賢授能”,就是不分貴賤,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選拔上來治理國家,反對世卿世祿,限製舊貴族對權位的壟斷。他還以奴隸傅說、屠夫呂望、商販寧戚的曆史事跡為例,說明了不拘身份選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謂“循繩墨而不頗”,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貴,限製舊貴族的種種特權。

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了他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的尖銳對立,表達了他革除弊政的進步要求,而其最終目的就是要挽救國家危亡,使楚國走上富強的道路。與此相關,屈原的作品還深刻揭露了楚國政治的黑暗、楚國貴族集團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離騷》中批評現實這樣寫道:“固時俗之工巧兮,規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度。”所謂“規矩”、“繩墨”顯示屈原對製度法令的重視,修明法度也是“美政”的內容之一。《離騷》充分表現了屈原堅持“美政”理想、堅持節操,“雖九死而猶未悔”的鬥爭精神;同時表現了他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矢誌獻身國家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