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魯迅(1 / 3)

中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1881年—1936年)

小傳

中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樹人,字豫才。

1918年5月發表《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奠定了中國現代文學的基礎。

1936年10月19日病逝於上海。

代表作品

《呐喊》(短篇小說集)

《彷徨》(短篇小說集)

中學語文課文收錄

《孔乙己》

《故鄉》

《藥》

《阿Q正傳》

《拿來主義》

《祝福》

《記念劉和珍君》

“童年”

溢滿書香的童年

魯迅的故鄉紹興,是我國東部近海的一座城市,它位於杭州灣南岸,這裏河網縱橫,土地肥沃,素有魚米之鄉之稱;城郊不遠,有蘭亭、鑒湖、會稽山、大禹陵等古跡,是個人傑地靈的好地方。

魯迅的祖父,是清朝的一位進士,為人高傲,當官時得罪了上司被革職。父親是個秀才,屢應鄉試不中,對孩子教育自然是封建的那一套,不過從未打罵過;母親自學能讀書,她有主見,接受新思想,雖家境不富,但總願接濟他人。

和魯迅朝夕相處的是保姆長媽媽,她是一個勤勞、樸實、善良的農村婦女,她有許多迷信觀念,滿肚子煩瑣禮節,能給魯迅講美女蛇、“長毛”(太平天國的軍隊)的傳說故事。

童年時代的魯迅,有著廣泛的興趣。周家老屋後麵的百草園,成了魯迅的樂園(有關這方麵的趣事,可以參閱魯迅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12歲時,魯迅離開老家,到城裏著名的三味書屋讀書,讀的是《四書》、《五經》一類,塾師是個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他對魯迅很好。

魯迅不僅聰明,而且勤奮,有一次,因上學遲到,老師批評了他,他很後悔,就在桌子角上,用小刀刻了一個“早”字,用來警示自己。

魯迅的學習興趣很廣泛,早就衝破私塾所規定的狹窄範圍,他喜歡讀自然科學內容的書,如《釋草小記》、《釋蟲小記》、《廣群芳譜》等等,對於民族民間的藝術,如戲曲、繪畫、傳說,也很愛好,他還喜歡搜集購買畫冊,描摹觀賞美術作品,但他對封建傳統教育,從小就表現出懷疑和不滿,具有獨立思考的精神,比如有一幅《二十四孝圖》,他就很反感,不愛看。

@@“創作準備”

棄醫從文

1898年5月,魯迅到了南京,先進水師學堂,因待不下去,便改上礦路學堂。在這裏,他學習了數學、化學、地質學、礦物學等這些過去不知道的課程,獲得了一些自然科學方麵的基礎知識。

與此同時,他熱中讀新書刊,如《天演論》,這是一本宣傳達爾文進化論的書,對他的早期世界觀的形成有一定影響,加上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經曆了觸目驚心的劇變:戊戌變法失敗,義和團遭鎮壓,八國聯軍入侵北京……這都不能不使魯迅有所思考。

在個人生活方麵,他的經濟條件又很困難,每月的津貼很少,不夠零用,冬天棉衣都沒有著落,使他體味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苦澀,因此,他學習很努力,整個學習期間,成績一直很好。

由於個人所處的環境、經曆等因素,從少年時起一直到南京讀書這幾年中,他對中國的古代文化形成了一種特別的看法:凡是“正宗”、“正統”的東西,他認為都不好;他喜歡《楚辭》裏屈原的作品,其次喜歡嵇康、陶淵明和唐代的傳奇小說,他在讀了範縝的《神滅論》以後,發現和他早已崇拜的進化論正吻合,從而給他埋下了唯物主義宇宙觀的種子。

1902年1月,魯迅從礦路學堂畢業,隨學校總辦俞明震由兩江總督派往日本留學。魯迅非常珍視這個學習機會,學習更加勤奮,除了必須學的日文和專業課以外,他還買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如拜倫的詩、尼采的傳、希臘的神話,以及國內出版的各種維新改革派的報刊,如《革命軍》、《新湖南》等等。

1903年,魯迅利用課餘時間,開始大量譯著歐洲先進文化的代表作品,從而成為許籌棠編輯的《浙江潮》的長期撰稿人。他夢想著醫學專科畢業以後,回國為病人解除痛苦,又可以促進國人對維新的信仰。但有一回,教室裏放映的影片中,竟出現一群中國人,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兩側;一樣是強壯的體格,卻顯出麻木的神情。這使魯迅感到,醫學已非最緊要的事,因為不論體格如何健壯,如果隻能充當看客,也是毫無意義的事。自那時起,魯迅認為要改變社會,首要的是改變人們的精神,為此則當首推文藝了,於是便全力投入了文學運動。那時候,東京已成為國內革命派在海外的活動中心,魯迅結識了很多革命人物,如徐錫麟、秋瑾等,這使他更加堅定了革命的意誌,這在他後來的小說、散文裏都有所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