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魯迅(3 / 3)

在魯迅發表這幾篇小說之前,《新青年》雖然提倡過“文學改良”、“文學革命”,但在實際創作上,卻廖廖無幾。最早嚐試的有胡適、沈尹默、劉半農的白話詩,但這些詩雖多少帶有反封建或同情人民的內容,但立意都比較平淡。魯迅也做了幾首詩在上麵發表,但他的主要創作還是小說,當他的小說在《新青年》上出現以後,文學革命才真正顯示了它的“實績”。

由於這些作品的深刻思想和精湛藝術,便激勵了許多青年,喚起他們反抗黑暗社會的熱情,並在創作上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從此,逐漸孕育以至形成了一支新的文學隊伍。

“巔峰之作”

阿Q形象的塑造

1921年冬天,開始陸續寫出的《阿Q正傳》,本來刊登在《晨報·副刊》的《開心話》專欄,後考慮到內容十分嚴肅,便移到別的欄目裏。這是魯迅小說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辛亥革命前後的農村未莊為背景,塑造了一個深受封建主義壓迫和毒害的貧苦農民——阿Q的形象。

阿Q是一個流浪無產者,他不知道自己名字怎麼寫,他不知道自己的籍貫,他沒有家,沒有固定職業;他有一種“精神勝利法”,雖然與別人動口、動手總是吃虧的時候多,占便宜的時候少,但他在“兒子打老子”、“你還不配”之類的精神自慰下,又心滿意足地得勝了。有一次,他當眾扭了小尼姑的麵頰,引起旁人一陣大笑,他竟得意得飄飄然起來;又一次,和趙家女仆一起舂米,他突然跪下,對女仆吳媽說:“我和你困覺!”把吳媽嚇得尋死覓活,結果挨了一頓打,從此,未莊再也無人請他幹活了,“生計”出了問題,他隻得進城另謀生計。

他回到未莊後,革命黨來了,他大嚷“造反”,幻想著要什麼是什麼,喜歡誰就是誰,但事實並非如此,他就抱怨假洋鬼子不準他“革命”。4天以後的一個深夜,阿Q被抓進縣裏,被指控為搶劫犯。正當他為畫押不圓而懊惱,為遊街沒有唱,隻說得半句“過了二十年又是一個……”而羞愧,還來不及喊一聲“救命……”,就糊裏糊塗地被槍斃了。

《阿Q正傳》的突出成就,在於塑造了阿Q這個典型形象,集中體現在“精神勝利法”上,這是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屈辱地位的產物,是沒落階級的一種意識形態,通過這一形象,可以使人們警覺自身的痼疾,以引起自救的療效,意識到隻有在共產黨領導下所進行的富國強民才是醫治這一痼疾的最好方法。

法國大作家羅曼·羅蘭讀過作品以後說:“這是一篇明確的、富於諷刺的現實主義傑作……阿Q的可憐形象,將長久地留在人們的記憶裏。”這深刻的評語,說出了“阿Q”形象的真諦。

《阿Q正傳》獲得了崇高的國際聲譽,“阿Q”形象,成了眾多文學形象的明星,先後被譯成日、俄、英、法等許多國家的文字,成為世界文學的瑰寶。

@@“趣聞軼事”

魯迅的生活情趣

魯迅一生喜愛種些花草,即使沒有栽種的地方,也愛在書桌上擺一盆綠色的生命。他在給曹靖華一信中說:“花,我是最喜愛它不過的,忙裏調理一下,不但對身體有益處,忙累中緩了口氣,解解眼乏,也是很好的休息。你也可以養些花試試看。”

魯迅喜愛集郵,並且關心和支持集郵活動。據許廣平回憶,在海嬰六七歲的時候,忽然想搜集郵票了,魯迅就從國外寄來的外國郵票中,選取一部分。有一個時期,魯迅為了使搜集到的郵票不致散失,還備了個小紙袋,一發現信封上有新穎的郵票,就剪下來藏在袋裏,以便隨時送給愛好集郵的朋友。

魯迅先生喜好篆刻,隻因為忙於文學創作,雖刻印不多,但卻具備了較深的功底。在魯迅的著作中,《蛻龕印存(代)》是魯迅論述篆刻的惟一的珍貴資料,它也是我國印學寶庫中難得的理論之作。

魯迅先生從小愛看紹興的戲文、社戲、目連戲。有一次,他還在民間演的目連戲中,自告奮勇地扮演了一個角色,還經常同許廣平一起,帶著海嬰去戲院看新上演的劇目。

魯迅先生自幼喜愛猜謎語。小時候,祖母常教他猜。魯迅常幽默地用“謎語”來寫信、題書名、做筆名,魯迅用過的一百多個筆名裏,用謎語起的也不少,如“華圉”是隱“當時中國(華)是個大監獄(圉)”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