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郭沫若(1 / 3)

現代文學家、詩人、曆史學家

(1892年—1978年)

小傳

中國革命作家、詩人、劇作家、曆史學家、考古學家,四川樂山人,原名郭開貞。在“五四”運動的鼓舞下,開始新詩創作,結集為《女神》,奠定了中國現代新詩發展的基礎。

抗戰爆發後,立即回國參加抗日,曾主編《救亡日報》,並創作大型話劇《屈原》等6個曆史劇,以古喻今,揭露國民黨分裂、倒退、妥協等陰謀,激發人民的愛國熱情。新中國成立後,曆任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長等職,並積極從事國際和平運動。

1978年6月12日,病逝於北京。

@@代表作品

《星空》(詩集)

《我的童年》(傳記文學)

《卓文君》(曆史劇)

《王昭君》(曆史劇)

@@中學語文課文收錄

《石榴》

@@“童年”

center叛逆的少年

郭沫若出生在四川樂山縣觀峨鄉沙灣鎮,那裏依山傍水,迎麵流瀉著大渡河,背後橫亙著雄偉的峨眉山,山下蜿蜒著潺潺的茶溪,素有“海棠香國”之稱。

郭沫若的父親是一個精明能幹、善於經商的人,釀酒、榨油、兌換銀錢、糶納五穀,“所企之業,無業不成”,他有了錢,慷慨大方,為鄉人所敬重,還告誡子女“積金不如積德,善雖小,不可不為”。

郭沫若的母親,為人聰穎、開明、儉樸,她雖沒有上過學,可憑耳濡目染,也識不少字,且能默誦許多唐詩宋詞,這給郭沫若一定的影響。

郭沫若4歲半開始啟蒙,受的當然是傳統封建教育那一套。郭沫若最聰明,然而也最調皮,讀不上三天就逃學,還常常被塾師打手心;但也有他愛讀的書,如《詩品》,唐詩中他喜歡王維、孟浩然、李白等人的詩,而不太喜歡杜甫,更有點痛恨韓愈的文章。此外,每天晚上,他還獨自翻閱《資治通鑒》,這部卷帙浩繁的史書,使他越讀越有興趣,常常深更半夜手不釋卷。

郭沫若之所以成才,與他大哥的栽培也很有關係。他大哥敏於思維,為人豁達,平日喜歡做詩、刻印、習字、繪畫。幼時的郭沫若對這些也很感興趣,兩人在富有浪漫主義的性格上是一致的。大哥每天要郭沫若寫三道字:第一道用墨寫核桃字,第二道用土紅寫大碗字,第三道也是用土紅寫鬥方字,數年如一日,這為日後郭沫若的書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少年的郭沫若,就顯露出反叛傳統的性格,他雖然學習成績很好,卻和教師、學監等關係搞不好,他說:“畢業了,畢業了,好容易才盼到畢業喲!雖然隻有三學期,但就好像受了三十年的監禁。”他喜好文學,似乎與他喜歡自由有關。他的國文教員賞識他,借給他好多“林譯小說”,如英國作家哈葛德的《迦茵小傳》、司各德的《艾凡赫》,緊緊抓住了郭沫若的心。此外,他還讀到了章太炎主編的《國粹學報》、梁啟超主編的《清議報》等維新人物的文章或譯著。

@@“創作準備”

從醫學到文學

18歲的郭沫若離開了樂山到成都上學,但這裏一樣是一些不學無術之士當官的教員,一樣是一些不求上進混文憑的學生。他失望了,於是又與酒打起了交道,每每約一些酒友遊山玩水,飲酒賦詩。“我已久存厭世心,每思滌慮脫塵俗。頭上頭發如沙彌,人是如來古金粟。”

1911年6月17日,在成都成立的四川保路同誌會上,各個炎黃子孫的眼裏,噴出了怒火,淚如泉湧的郭沫若,搖首捶胸,痛苦地伏在地上。起來,抗爭,為了母親抗爭吧!他奔走在激憤的人流中,慷慨陳詞。9月7日,成都街頭流淌著請願誌士的鮮血,城市在血泊中旋轉……梭標、扁擔、鋤頭、開裂的頭顱、斷殘的肢體、舔血的蒼蠅、天地、紅色、灰色的一片……郭沫若痛楚地、憤怒地閉上眼。留在心裏的是血,淚和恨!

1913年11月6日,郭沫若從四川來到天津,本想投考軍醫學校,後其大哥決定托友人帶他去日本留學,他乘火車,經沈陽、安東再由朝鮮乘船赴日。一路看到國家受人擺布,他心裏很不是滋味,“願我學歸來,仍見國旗鮮”,他陷入了沉思中。